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消费环境(通用9篇)正文

《消费环境(通用9篇)》

时间:

这里是细心的小编有缘人帮助大家收集的9篇消费环境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消费环境 篇1

一、社会和谐对消费环境的要求

社会和谐对消费环境的要求,可以从消费者、经营者和市场管理者三个方面分析。

1、对消费者而言,和谐社会的消费环境应该是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2、对经营者而言,和谐消费环境应该是诚实信用、公平交易的消费环境。一方面只有在讲信用、守信用的前提下,市场竞争才能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经营者在与消费者进行交易时,只有根据公平合理的原则,确定交易条件,商品,才能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

3、对市场管理者而言,和谐消费环境应该是民主法治、有效监管的消费环境。一方面,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营造和谐消费环境的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对市场交易活动进行有效监管,经营者和消费者在交易中的矛盾才会降到最低,消费环境才能趋向于和谐。

二、我国当前消费环境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一)消费者维权意识薄弱。近年来,虽然在政府部门和消协等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消费者维权意识有所增强。但从总体来看,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还是相当薄弱的,许多消费者不能够很好的维护自身利益。主要表现为,消费者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一是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了解,根本不知道怎样维护及应采取什么措施来维护自身权益。二是怕麻烦,认为损失不大,不值得和商家交涉。这些都无意中纵容了不法经营者的侵害行为。

(二)企业不择手段地追求利润。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往往通过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实行价格欺诈、进行虚假宣传,以及进行强制交易等手段达到其目的。这些现象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消费环境。

(三)市场监管缺乏效力

1、地方政府部门对企业失信行为的“不作为”。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官员或者为了追求政绩,或者为了谋求个人私利,对本地企业经营中的失信行为熟视无睹,甚至包庇纵容,致使我国许多地方企业在政府部门的“放任”与“默许”下根本没有守信意识。

2、主管部门不能有效地公布商业企业的信用信息。一方面由于许多企业不愿对外公开信息,或者对外虚假信息,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各级工商企业主管部门收集工商企业信用信息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工商主管部门缺乏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工商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还未建立起有关工商企业信息收集、、更新的一体化框架,使得工商、税务、财政、审计、银行等部门仅掌握了有关商业企业的部分信用信息,这些信息没有得到进一步的统一管理及统一利用。因此,我国当前工商企业的信用信息透明度非常低,致使市场秩序难以规范,消费环境难以优化。

3、信用评级体系存在行政化、商业化行为。从我国商业信用体系的建设情况来看,虽然一些区域性的信用评级体系已经出现,为建立完整的部级企业信用平台打下了基础,但是从这些区域性的信用评级体系的实际运营状况来看,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一些区域性的信用评级机构往往依附于地方政府部门,缺乏经营上的独立性,其评级结果服务于本地政府部门或行业,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经常设法提高本地商业企业的评级结果。另一方面一些区域性的信用评级机构存在严重的商业化行为,在评级过程中唯利是从,与工商企业串通,故意对外公布有利于工商企业的评级结果。由此可见,这些区域性的信用评级机构公布的评级结果缺乏普遍可信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工商企业失信的气焰。

三、优化消费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从目前来看,在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基础上,构建“政府监管、行业主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消费环境。

(一)尽快构筑消费教育和咨询服务体系。近几年,中消协和各地消协在开展消费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消费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使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但是,这与优化消费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和制定全国消费教育规划,推动各地建立消费教育学校或消费教育中心,组织力量编写消费教育教材,依靠社会力量,采取各种有效形式,组织对消费者进行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依法维权的教育、消费科学知识的教育、先进消费文化的教育,进而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掌握主动维权的新途径;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继续组织开展真假商品对比、现场检测、消费警示和各种消费咨询活动,甚至可以深入到社区、工厂、部队、学校和农村乡镇,进行现场宣传,提供维权咨询服务和受理投诉举报等活动,为营造和谐消费环境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

(二)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体系

1、尽快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我国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经济秩序,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现阶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该法还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健全。

2、加快我国商业信用立法。一是尽快出台一系列专门针对商业信用的法律法规。通过建立从法律到规则、道德标准等一整套严格的约束机制,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同时,通过制定相应的商业信用保障条款,鼓励守信行为。二是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一系列行业性的商业信用法规。三是逐步完善我国已有的、涉及到商业信用的法律法规。

(三)尽快建立现代化商业信用评级体系。我国国情和消费环境的现状决定我国应尽快建立现代化商业信用评级体系,以规范我国市场秩序,促进社会和谐。要在短期内实现对我国商业企业进行准确的评级,既要吸收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的精髓,又要具有中国特色。一是要尽快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商业信用评级机构;二是要尽快建立健全工商企业信用信息动态数据库;三是要尽快建立健全工商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四是要尽快建立健全工商企业信用档案。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商业信用评级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而优化消费环境。

(四)尽快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各级消协组织作为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在深入研究社会监督方式,积极探索社会监督机制,努力构筑对商品和服务的社会监督体系,为营造和谐消费环境提供必要的保障。一方面各地消协组织应通过组织消费者代表召开座谈会、专题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消费者对当前消费环境的意见,及对立法、司法、行政和社会各有关方面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充分发挥消协联系政府和消费者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各地消协组织应继续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检查;继续组织开展对市场商品和服务状况的调查;继续组织开展对不平等格式条款的点评活动;继续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披露批评。

消费环境 篇2

作者:王进 单位:延安大学管理学院

和谐消费环境对农村居民和谐消费的促进作用

1.经济环境对技术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可以诱导新技术的产生上:当某一生产要素稀缺时,则会诱发相对富裕资源流向相对稀缺资源的替代技术的生产和应用,也会诱导产生更充分利用当地稀缺资源的技术。生态环境对技术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生态环境诱导产生不同类型的技术。社会文化对技术生成和创新的作用表现在:当社会文化发展处于较为保守的时期,可能阻碍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技术创新就更无从谈起,当区域社会文化处于一种开放性的、良性发展的时期,农村居民思想文化、消费观念较先进时,能够认识到技术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积极作用,这时技术生成和技术创新就较为容易开展。例如,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居民需要技术含量更高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使得技术的应用将得到更为快速的发展,反过来对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有创造和引导作用,从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的普及过程的例子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过程了。另外,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更新,有利于农村居民接触到新事物,对新技术将采取积极的接受态度,有利于技术的生成和创新。当然,只有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同时进行改善并达到相互协调时,对技术的生成和创新的促进作用效果才能达到最佳。2.消费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作用和谐消费环境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和谐的消费环境是万万不能的。消费环境的和谐意味着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和谐或几方面协调互动过程中合理化程度的提高,经济结构的合理程度提高,意味着产业结构高级化、融资信贷结构优化、收入结构合理与收入来源渠道拓宽、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和投资质量改善,这将促进消费结构合理程度的提高。消费支出成本的降低,有利于消费者有限预算约束下消费支出水平的提高,节省的成本将用于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和消费,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提高。社会文化的构建与经济发展程度有着紧密的关联,只有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居民整体素质水平后,才能够建立起先进的消费文化;同时,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信息获取受到一定限制,只有提高其整体素质,邻里关系和睦,信息传递和沟通快捷,使得农村居民心理感受有一个正常的水平,才能够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经济发展有关,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会破坏生态环境,但经济总量的提高和人均水平的增加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当然适用技术的创新和实际采用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和先进消费文化的构建将是农村生态环境是否得以改善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就是说,影响和谐环境的因素很多并且相互交织在一起,但只要这些因素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将有巨大的作用,即有钱改善、有人改善、合理改善、有效改善要相互结合起来,而生态环境的改善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农村居民消费成本降低,间接地提高了其消费水平;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使得农村居民能够吸收到新鲜的空气,身体健康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3.先进的现代消费观念的构建作用农村和谐消费环境的构建有利于农村居民树立和谐消费的观念,和谐消费观下的消费文化理念与传统消费观下消费文化理念有着质的区别,传统消费观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价值取向,这种消费文化的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或消费对象、消费目的、消费手段或消费方式、价值取向、哲学蕴意与和谐消费文化的区别,可以下表为例加以说明。现代和谐消费注重强调消费文化生态效应,持着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不单纯追求当期效用最大化,而是要求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不单纯寻求效益型消费方式,而是以资源节约型与效益型相结合的消费方式,不是以人们需要的一切物的满足为目,而是提倡对生态环境负面效应影响最小的物为我所用,不只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人所持有的消费观念、采取的消费方式、拥有的价值取向等等的组合,是一种生态环境改善的全面发展的人所持有的消费观。现代性的和谐消费观更符合时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和谐的消费观念的树立与和谐消费环境的整体构建是分不开的,只有农村消费环境实现和谐,才能够使得农村居民在提高收入的基础上增加消费支出,最终实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合理程度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指数提高,并以一种新型的消费观念作为消费实践活动的指导。

农村和谐消费环境与农村居民消费的良性互动

农村居民消费过程中适用性技术在农村消费品中的应用对农村居民而言有诸多好处:第一,能够进一步降低损耗。高精尖技术全面应用于农村消费品的生产对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支付能力而言还不很现实,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出适合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适用技术并应用于产品生产,在企业定价合理情况下有助于企业和农村居民双赢状态的实现。第二,能够间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采用适用技术开发的产品有利于减少农村居民由于额外支付所造成的损失,并且农村居民容易理解和掌握适用技术的详细介绍,对污染性低、环保标准较高产品的使用有利于农村居民身心的健康,并且花费成本较低,可以间接地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收入的增加使得农村居民有能力和精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这就实现了农村和谐消费环境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基于人才创新的角度农村和谐消费环境有利于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消费性投资的增加,有利于农村地区的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一般技术工人的培育,和谐的社会文化对一个地区的人才成长和培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才成长的基础,而人才的成长和培育有利于该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实现和谐,这将意味着,农村消费环境的和谐与农村居民消费和谐之间通过人才的成长和创新实现了良性的互动。社会环境中的顺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环境恶劣的逆境,阻碍着人才的成长,但在顺境下,也并非人人都能成才,在逆境中也未必出不了人才,环境对于具体人才究竟产生怎样的影响,与人才自身的内在因素有密切关系,这就意味着人文环境对人才成长具有两重性。那么,人才的成长和创新作用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作用有着动态性和两重性,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作用是不一样的,而就是在这种动态发展过程中,农村消费环境与农村居民和谐消费之间也呈现出动态的均衡变化特点。基于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先前的研究一直认为消费环境中的生态环境对消费的影响是间接的,事实上并非如此,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水资源短缺或气候恶化,很多产品就无法使用,这将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满足程度的提高;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了气候舒适度和地区的绿色程度,这将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和谐程度,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消费行为合理程度提高及消费方式和谐度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实现农村消费环境与农村居民和谐消费实现良性互动。基于政策和制度供给的角度政策和制度是影响消费的环境因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起着杠杆和桥梁的作用。政府应该在环境保护和退耕还林方面进一步加强立法和执行政策的力度,对农村居民消费税进行免除,对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方面进行教育、科技和就业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倾斜,在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同时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能力和消费合理程度,以实现农村消费环境与农村居民和谐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

消费环境 篇3

笔者比较赞同卢教授的观点,并且把上述环境进行整合,认为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大方面来界定消费环境。(图1)

一、购物环境。购物环境可分为商场、超市购物环境,旅游购物环境和餐饮环境。

(一)商场、超市购物环境。商场、超市购物环境包括灯光、布局、商品陈列、室内设施、地板、墙面、室内色彩、声音、气味、销售人员的着装、态度及行为,客流量以及其他顾客的动向,等等。当消费者进入商场或超市时,无论他是否有意去购买商品,他通常都要先环顾一下周围的环境,用自身的感受来对商场或超市的购物环境做出心理判断。这种判断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购买数量。现代商场、超市已不单纯是商品的销售空间,它已经扩展成为消费者休闲、娱乐的综合性商业网点。

(二)旅游购物环境。旅游购物环境是指与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建立起来的,用以吸引和方便游客购物的场所、设施及服务等。在旅游景点具有文化气息、传统特色及纪念意义的商品备受游客的青睐。这就对旅游景点提出特色经营要求。同时,旅游购物环境应与该地区的旅游景点开发相联系,保证交通便捷和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要,把旅游景点建成集旅游观光、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网点。

(三)餐饮环境。餐饮环境包括餐厅场址的选择、平面布局、设备运行、器具使用、原料贮存、餐厅内空气质量、卫生状况、文化氛围等。餐饮业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要有宜人的就餐环境,二要有周到的服务,三要有优质的菜肴,四要有薄利的消费价位,五要有鲜明的品牌特色。其中,宜人的就餐环境常常被消费者作为评价餐饮经营管理的基本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休闲与娱乐同步,希望在紧张忙碌之余,享受有品味、有格调的悠闲用餐环境与亲切服务,例如,在挂着玉米穗、干辣椒、大蒜头的餐馆里“吃”农家菜的环境,在设有活鱼池、螃蟹池、龙虾池的饭庄里“吃”海鲜的环境,在展示古诗词、古字画、古炊具的饭店里“吃”老字号的环境,等等。

二、基础设施环境。基础设施环境涵盖范围广泛,它是指能够为经济各部门的运行和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提供服务的设施,主要包括供电、供气、供水等供应设施,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桥梁等交通设施,邮电、信息通讯等网络通信设施,卫生环保设施,城乡基础建设等。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方针、推进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提升社会整体水平的需要。从消费角度来看,便捷的交通服务、发达的信息通讯系统、优良的卫生环保设施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消费条件和舒适的消费环境;运行良好的供水、供电、供气设施为消费者使用家用电器提供了基础服务,也为消费环境的改善创造了条件。

三、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指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自然资源的分布、种类、丰裕度、利用程度、勘探开发状况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土地、山川、河流及地表与地下资源。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自然资源状况和气候条件相互影响,特定的气候环境决定特定的自然资源的形成,同时自然资源的状态也会对气候产生反作用。生态环境的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们享受大自然的丰厚赐予,满足人们生存、享受、发展的需要,从而更好地提高其生活水平和质量,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反之,恶化的生态环境则危害人的健康,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延缓甚至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时还可能造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人类和环境的日益尖锐、不可调和的矛盾。

四、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指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通过Internet网选择所需商品和服务时所面临的电子环境,如网络数据的传输速度、网络站点的技术融合量、用户界面质量、是否有方便灵活的导航、提供产品和服务信息的质量、公司相关信息和背景、是否能够提供在线业务处理及在线服务请求、支付方式的安全可靠性、信息交互功能是否健全等。Internet的全球性、虚拟性,使得电子商务经营管理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通过网络向全球提供服务。在网络环境中,原有的信息获取方式将会产生彻底的改变,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人们通过互联网络就可以在任何一个终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种不用考虑信息的地理存储位置、查询信息的网络环境,是传统的信息环境所无法比拟的。

五、社会环境。消费的社会环境指人们社会消费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法制环境、市场秩序、文化环境、道德环境、教育环境和政策环境。

(一)消费的法制环境。消费的法制环境是指以维护消费者主权地位,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为目的,能够保障消费者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消费,并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体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任何一种经济行为都应在法律的监督下进行,都要由相应的法律来规范。消费法制环境的优劣,是消费者能否放心消费、是否安全消费的前提。消费者只有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才可以在消费过程中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才能够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

(二)消费的市场环境。消费的市场秩序是指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相关的市场经济秩序、市场流通秩序及市场监督管理状况等。市场秩序的质量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主要是通过市场环境这个载体进行的,故消费的市场秩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程度。良好的消费市场秩序可以保护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进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只有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消费者才能够增强消费欲望,把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从而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生产和服务的发展,促使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消费的文化环境。消费的文化环境是指在文化方面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一些因素,主要包括传统历史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思想、精神状况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消费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宿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一定满足之后,他们就会产生精神方面的需要。充足的衣食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方面的需要,而精神文化消费则可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人的观念、意识形态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长期处于一种文化环境中,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习惯、信仰及价值观都会受这种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文化环境对个人的发展及个人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大作用。而个人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促使消费和经济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尤其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消费的渗透,使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拥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可以充分享受现代科学文化的丰硕成果,不断提高其消费消费资料的能力,进一步扩展消费需求从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不合理的文化环境中,由于人们的思想长期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其消费观念落后,红、白、黑、灰、黄五色消费盛行。这种愚昧、落后的消费破坏了消费的健康发展进程,阻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

(四)消费的道德环境。消费的道德环境主要是指生产销售企业的道德行为规范。优秀的企业不仅是指那些营业额增长较快的企业,更主要的是指那些把消费者经济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诚实经营,从不欺诈,不断向消费者提供较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在企业创造值得信赖的道德环境中,企业应加强诚信建设,其目标定位不再是自身利益而应是消费者利益。通过各行业组织对企业法人代表进行法规宣传,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诚信经营理念,增强他们对消费者的责任感,特别是对其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质量要敢于负责,并及时做好售后服务工作。这样,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才能够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消费者才能够放心大胆的消费,在消费过程中也才没有后顾之忧,消费的热情也才会不断提高。也唯有如此,企业的营业额才能迅猛增加,企业发展才能长久不衰。

(五)消费的教育环境。消费的教育环境主要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指各种类型学校的数量、教育质量、设备状况等。社会教育指民间举办的各种教育活动,这里特指消费教育活动。我国目前有一些专业消费媒体,从事大量的消费教育工作;还有更多媒体开辟专栏、专版,介绍消费知识,宣传消费法规,报道有关案例。这些都对唤醒人们的消费者主权意识、提高知识水平、保护合法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说,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决定于人的素质。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依赖于教育环境――正规的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环境。教育环境的质量是人的素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素质的人会有不同的收入水平,会有不同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

(六)消费的政策环境。消费的政策环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制定和实施的、与消费相关的各种政策,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政策、信贷政策等。1998年为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和扩大内需,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至2001年,全国人大共批准发行长期建设国债5100亿元。国债项目带动了地方、部门、企业投入配套资金及银行安排贷款共1万亿元,促进了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和企业效益明显改善,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

消费环境 篇4

【关键词】人文环境;低碳消费;消费方式;消费经济

近些年,气候变暖已经导致水资源失衡、农业减产、生态系统等严重损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一份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表明: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主要是归因于人类活动,特别是与人类活动中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关。从而,低碳消费的议题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有些国家甚至提出要推行“零碳消费”。

1.低碳消费及其人文环境的界定

低碳消费是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它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经济学上讲,低碳消费包括低碳生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消费。

2.价值观念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价值观念是人的大脑关于外界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它对人的行为导向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与定向作用,规范着人的活动,指引着社会主体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Gutman(1982)提出了方法——目的链理论来探讨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认为价值观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属性重要性的判断,从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和购买。Richins(1994)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价值观在个体消费者的行为、态度及其决策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2.1消费政策对低碳消费的宏观导向作用

任何消费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依据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价值观念,唯此才能提出社会消费的目标和方向——抑制或鼓励消费。方向和目标明确,消费活动发展就快,反之,则慢。比如低碳消费,如果一段时期内政策的低碳性指向明确,则低碳消费就能快速实现,否则就会停滞不前。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英国在 2003 年了政府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德国政府先后出台了 5 期能源研究计划,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为“高技术战略”提供资金支持,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欧盟在 2007 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

2.2生产者、消费者的价值观对低碳消费的导向作用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影响着他们当前及将来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者、消费者个人树立低碳生产、低碳消费的理念对于我国实现低碳消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生产者必须强化低碳生产意识。一是生产过程低碳化。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以及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的“低碳”化、“碳水”化和可循环。二是生产结果 (消费品) 低碳化。企业是低碳消费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超市或商场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才能有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其次,消费者必须强化低碳消费意识。在当今社会,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同程度地对其他人以至整个社会发生影响,因而不能放纵和无度,要彻底戒除某些人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奢侈消费嗜好。个人的消费行为不仅要兼顾当代人的当前消费和长远消费,而且要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消费需要的满足,当代人消费的增长要以不影响后代人消费的增长为前提。

3.传统文化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演变、沉淀下来的观念形态的总括。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低碳消费的影响也是异常深刻的。

3.1传统文化下的节俭消费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在现阶段,传统的节俭观对于发展低碳消费,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缓解人和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低碳消费的核心是节约,节约能源资源,自然就降低了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总理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因此,要大力提倡节俭,尤其应杜绝资源浪费型消费。目前,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贵族学校、贵族住宅类的消费与广大居民的节俭乃至几千万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形成鲜明的反差,容易激发社会矛盾,所以,此类消费应加强关注、严加防范。

3.2传统文化下的面子消费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面子消费是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它与低碳消费的宗旨背道而驰。为此,首先必须在消费内容上合理引导,提高消费者在奢侈品消费上的低碳意识。其次,要积极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消费结构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型转变。低能耗要求消费者消费节能产品,如节能灯、节能空调等;低污染要求消费者使用消费品时减少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如多乘公交车,少用煤等;低浪费则主要针对奢侈消费行为以及不节约消费行为的消费者,倡导及时关灯,关紧水龙头,少去洗浴中心等。

4.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环境的各个要素,如价值观、传统文化、科学素养等,对低碳消费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从消费者产生消费需求、获取产品信息、选择评判,到做出购买决定以及售后评价,每一阶段无不体现了消费者的人文因素。不论是价值观,还是传统文化、科学素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为此,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低碳消费人文环境。要唤起消费者文明消费和科学消费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建立于国情相适应的文明、健康、科学的低碳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消费环境 篇5

汽车产品质量缺乏保障,服务水准不高,这是中国汽车消费领域当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调查显示,消费者针对汽车质量和售后服务的投诉所涉及的品牌多达78个,涵盖了目前国内市场上所能见到的主要品牌。而汽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交通事故率、车辆故障率和维修成本的高低。保险公司会大幅提高“高风险”车型的保险费率,甚至“拒保”个别车型。因此,车主在承担持续上涨的“正常”保费之外,还要承担额外的由质量高风险带来的保险成本。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消费者养车成本的居高不下,部分人甚至陷入了买得起车却修不起、养不起、保不起的尴尬境地。

还有汽车消费者维权艰难这个不能不说的“老生常谈”的话题。一方面,汽车厂商利用自身的强势地位和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上的漏洞,屡屡侵害消费者的权益;另一方面,维权成本的高昂,又常常迫使消费者要么知难而退自认倒霉,要么头撞南墙再遭重创。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至今仍是横亘在汽车消费者维权道路上的“三座大山”。

如果说汽车的质量和服务等问题,还只是影响到部分消费者的话,那么包括油价、燃油税以及交通等因素的汽车使用环境,就跟每一位车主息息相关了。目前来看,国内的汽车使用环境还远远谈不上良好。

对于油价持续上涨带来油耗成本增加的现象,有人比较了国内市场和美国市场后发现,如果加上养路费,中国车主消费同型号同计量的汽油,花费竟然要高过美国!收入水平尚未“与国际接轨”,油价消费却已“接轨”。油价是“接轨”了,但国内油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远未“接轨”,以至于每当发生进口车质量纠纷时,相关厂商总会拿国内油品质量不好作为推卸责任的借口。

消费环境 篇6

我国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环境间的关系研究也比较多,国涓分析了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能源活动的环境成本任彪、李少颖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中国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电的消耗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而水电的消耗又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影响比较大;曾波,苏晓燕将灰色关联分析引人到我国的能源消费和环境质量关系的研究中,探索了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环境影响的内在灰色关联,确定各种能源消费对我国环境质量的不同影响程度;杨永华等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能源使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并试图从理论上论证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在于资源生产率的提高;王舜,张颖从哲学视角出发,分析能源与环境关系的历史,并探讨了处理和解决能源与环境关系的出路与设想。巳有文献中的多数为定性分析,少量的定量分析也局限于研究能源消费与环境间的相关关系,并没有探讨二者的长期均衡关系,且还没有学着对能源消费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研究。本文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一误差修正模型和边限检验对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与不同环境污染物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1样本选取和研究方法

1.1样本选取

我国当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主要污染物是SQz、烟尘和氮氧化物。图1显示了1985-2007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情况,图2反映了我国1985-2007年SOz和工业烟尘的排放量的变化趋势。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左右,2002年达到最低点66.32%后,又有所上升;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在上升。

图2显示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存在长期上升的趋势,工业烟尘的排放量则存在下降趋势。本文采用二氧化硫(SOz)、工业烟尘(GY)的排放量来衡量我国环境污染的状

况,采用能源消费总量(EC)、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CC)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XC)三个指标来衡量我国能源消费的现状,选取1985-2007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区间。在数据处理时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1.2研究方法

在多元模型中,由于序列的非平稳性可能会给传统的回归模型带来“伪回归”问题。20世纪80年代Engel和Granger的协整理论指出,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形组合可能是平稳的[6]。对于相同的非零阶单整序列,则可用JJ(Johansen-Juselius)检验来分析变量间长期和短期的均衡关系[7]。然而该方法要求所有变量具有相同阶数,尤其当在分析中涉及内生变量、外生变量的选择,滞后阶数、趋势项和截距项的确定时,研究结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模型的稳定性不高。因此Pesaran和Shin(1999)与Pesaran等(2001)提出自回归分布滞后(AutoregressiveDistributedLagApproach,ARDL)协整方法和边限检验(boundstesting)这种分析方法不要求变量具有相同单整阶数,适用于无法确定模型变量是零阶单整、一阶单整还是混合形式,同时对样本容量的变化不太敏感。由于本文只有23个数据样本,于是采用基于ARDL模型和更加稳健的边限协整检验来识别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间的长期关系,同时采用误差修正模型(ECM)来分析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的短期动态关系。

边限检验所基于的无约束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式⑴中A表示一阶差分,ln表示对序列取自然对数,WR为污染物,在具体分析时采用处和工业烟尘这两个指标。边限检验是通过对滞后变量、丨lnCC,.,^lnATC,。系数的联合检验来实现的,采用的是Wald检验,输出结果为F统计量。检验的原假设是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表达式如式(2)所示。

利用式(1)计算的F统计值检验水平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协整关系。Pesaran等(2001)构造了检验条件误差修正模型的上下两组边限临界值,临界值上限假设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临界值下限假设所有变量都是零阶单整的。若计算的F统计值大于临界值上限,则拒绝原假设,认为存在协整关系;若F统计值小于临界值下限,则不能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若F统计值落在临界值上下限之间,则不能得出确定性的结论。

2模型估计结果及经济含义

2.1模型估计结果

在利用ARDL模型时我们先按照式(1)对各差分变量进行滞后并利用AIC信息准则选择最佳滞后期,考虑到S02的排放存在上升趋势,本文在进行方程估计时加人了趋势项,然后根据系数的显著性判断是否需要保留;接着利用边限临界值进行检验,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如果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就将变量放人条件误差修正模型中,最后采用ARDL估计方法估计水平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和差分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

由于本文的样本滞后期越长序列相关越严重,且受数王姗姗等: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的边限协整分析

据样本容量的限制,我们选择差分变量的最大滞后阶数为值、1阶和2阶序列相关的m检验统计量、边限检验的f2(即p=3)。根据一阶差分变量的不同滞后期得到AIC统计量值,如表1所示。

根据AIC信息准则并结合序列相关的UV1检验统计量,计算式(1)中滞后水平变量系数约束的WALD检验的F统计量,与Pesamn等(2001)计算出的边限临界值上下限进行比较,判断水平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从表1中可以看出,SOz包含趋势项在5%(p=2)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式(1)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工业烟尘无论包不包含趋势项均在l%(p=2)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依据AIC和相关诊断对%和工业烟尘的估计方程进行处理,剔除不显著阶数,使模型简化。经处理后最终确定的ARDL模型为:Sp2(1010),工业烟尘。

根据最终设定的模型,我们对式(1)重新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2、表3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长期来说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

表2SOi和能源消费之间ARDL-ECM模型的估计结果

的比重对SQj的排放量的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显著的,短期来说,只有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可以很好的解释我国S02的排放量。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的长期弹性系数分别为:

表3是工业烟尘对应的方程(1)表达式的估计结果。从长期看,只有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工业烟尘的排放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影响显著,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工业烟尘排放量的影响都不显著;从短期来看能源消费总量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工业烟尘排放量的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

重的长期弹性系数分别为:0.06、0.27和-1.40。

为了检验模型的拟合效果,本文做了诊断检验,同时为了检验模型最终设定的可靠性,还利用了估计方程递归残差累计和(cumulativesumofrecursiveresiduals)与递归残差平方累计和(cumulativesumdsquaresofrecursiveresiduals)对模型参数结构的稳定性进行检验。结果见表4。

从表4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自回归分布滞后一误差修正模型(ARDL-ECM)的拟合效果较好,模型比较稳定,估计结果可靠。

2.2估计结果的经济含义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污染物在长期和短期受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不同,因此在降低污染物排放方面,从长期和短期来说也分别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采取不同的措施。

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SQ2的排放量影响均显著。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降低SQ2排放量:降低能源消费总量,提高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但要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只有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各产业部门的能源强度,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从能源消耗比较大的第二产业向能源消耗较小的第三产业转移来实现。对工业烟尘排放量来说只有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的影响是显著的。降低烟尘排放量,只能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走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来实现。

从短期来看,只有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S02的排放量有显著影响,这进一步印证了我国S02的排放是由煤炭消费引起的。要想短期内降低S02的排放量,只能减少煤炭、焦碳等低质能源的使用,提高污染物的净化处理和煤炭清洁有效利用技术的使用率。能源消费总量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工业烟尘的排放有显著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能源提供支撑和保障,因此,只能通过改变能源消费方式,提高节能意识,加大科研投人,尽快开发和推广可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措施来降低工业烟尘的排放量。

3结论

消费环境 篇7

关键词:消费环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农村市场是我国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村市场的发展却是不尽如人意。消费水平相对于城市更是要低的很多。其原因有很多,但农村的消费环境差不能不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农村市场假冒伪劣泛滥,绝大多地区基础设施落后,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得以解决,农村市场的潜在购买力就难以充分发挥,农村市场的开拓就是一句空话。

一、我国农村消费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一)假冒伪劣泛滥,购买环境差。在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不发达,交通、信息相对闭塞,农村市场具有多元化、分散性等特征,这就为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市场的扩散提供了可乘之机;并且,由于立法和执法工作重城市轻农村、保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村市场缺乏公开有效的监督、农村消费者自身依法护权的意识和能力较差等这些又给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者以漏洞可钻。不仅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农业产品的购买欲望。因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大都取决于他以前积累的经验,如果他经常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却又得不到赔偿,势必影响到新的购买行为的积极性。

(二)消费环境及配套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影响到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制约着农户家庭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在我国广大农村,绝大多数地区的消费者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布局、规模上,还是在档次、质量、科技上,与城市相比都差距悬殊,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市场的要求。有关数据表明,进入21世纪后,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与九十年代初的城镇居民大体相当,但是,农村居民此时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却远不如九十年代初的城镇居民。如2008年农户人均收入4,761元,与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大体相当,但农户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只有32.66%,且其中12%以上还处于闲置状态,而九十年代的城镇居民百户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是74.51%。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滞后的农村基础设施是造成许多耐用消费品难以被消费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三)农村市场建设滞后,流通渠道狭窄。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绝大部分消费品的生产和完善的商业网络集中在城市,而在农村,商业网点很少、售后服务差。农村供销社曾是我国农村的主要供销渠道,但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未能真正保证农村市场商品供应的职能。而个体商业在经营、仓储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农村市场组织化程度低,主要是一些低层次的、较原始的现货现场讨价还价交易方式的初级集贸市场,且数量少、分布不均。我国农村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市场秩序还很混乱,由于农民的收入还不是很高,信息的获取还是相当匮乏,而且假冒伪劣商品在城市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狭小,因此,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也是比较普遍的。

(四)缺乏适销对路的商品,使农户遭遇“买难”尴尬,很难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消费品是按照城市市场的需求设计的,在农村的实用性很少。例如,市场上的商品特别是家电商品,大都操作复杂,说明书上满是专业术语或洋文,大多数文化素质低的农民看不懂、不会用,使很多农户消费者望而却步。据统计,在近期内不打算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被调查者中,认为目前的耐用消费品“不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占21.1%。也就是说,约近5,000万户农户因担心产品的适用性而不敢添置新的耐用消费品。

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对策

(一)要重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属于社会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对改善农户生活环境和消费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学一般认为市场机制是失灵的,主张由政府提供。为了给农户家庭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促进农户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应重新进行准确定位,担当起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应加大对农村水、电、路、通讯等与农户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一场以改造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邮政通讯网、信息网、公路网、医疗卫生网,实现农村自来水化、电气化等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规模一般不大,与为城市服务的基础设施项目相比,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等特点,可以很快地促进农户消费需求增长。

(二)拓宽流通渠道,建立现代化的流通体系,农村市场特征和经济要求的新型购销网络体系,提高流通效率。第一,组建连锁经销集团,保证商品“质优价廉”。商业连锁集团直接面对生产者,彻底杜绝假冒伪劣产品,保证“质优”。连锁把商品从出厂到零代的中间过程集中在集团内部完成,配送到遍布城乡的零代网点,减少中间环节交易费用,可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农村消费者,让农户节省开支得到实惠,实现“价廉”。只有拿出真正“质优价廉”的商品,才能更有效地刺激农户消费增长。商业连锁集团的组建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原则,以资产重组为手段,狠抓需要和可能,逐步打破部门界限,采用自营连锁与加盟连锁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优势互补,统筹规划,充分改造利用闲置资产,组成采购、储运、配送、批发、零代、代后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企业。第二,调整批发业结构,创新零代经营。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的诸多无序失调现象源于农村批发市场的低层次与不适应。当前,针对不同的零代行业,不同的细分市场,来调整批发、专业市场的经营方向与经营结构,形成专业化的特色批发,如超级市场批发、专业商店批发、儿童用品批发等,促进批发与零售业高效对接。

(三)要开发对路的商品。农户消费需求的增长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但并非任何产品投入农村市场都会适销对路。生产企业应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结构和特点,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的产品,提高对农村市场的有效供给。要解决针对农村的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就应该认真研究农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特点。要知道,即使同类商品,农村居民的需求与城市居民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农村地区电力不足、电压不稳,生产家电的企业就应该注意提高家电的稳压性能;农民文化水平低,商品的功能就不必太复杂,应尽量做到使用简单、方便,容易操作。

(四)加强消费者教育,增强农民自身的防伪抗伪能力。农村消费者文化素质不高,商品知识欠缺,法律知识淡薄,在面对假冒伪劣的欺诈行为时显得软弱无力。因此,我们要拓展宣传教育范围,把消费者教育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加强对农民和农村市场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商品知识教育、消费文化和消费意识教育,提高农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识别真伪的能力,改变农村消费者落后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为整顿农村市场秩序和保障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创造条件。一是消费观念的教育。要帮助广大农村居民从思想上接受科学消费、可持续消费的观念;二是权利意识的教育。让广大农村消费者了解自己的基本权利,既包括法律权利,也包括经济权利;三是商品知识的教育。提高农村消费者识辨商品的能力;四是加强对农村市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

消费环境 篇8

问:中消协已经公布20__年的年主题为"消费与环境",请问"消费与环境"到底有什么含义?尤其是这个"环境",它是指社会环境呢,还是指自然环境?

答:其实"消费"与"环境"都可以有多种解释和分类,如果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讲,那消费特指的应该是生活消费,就是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而这个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还应当包括人为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与环境"的含义是: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权利;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消费保护环境。

问:理想的消费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在影响消费的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安全和和谐两大方面。消费者的安全权是最基本的权利,而和谐则关系到消费的更高的境界,它不仅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能否实现可持续消费的需要,和谐的核心实质上就是发展问题。安全和和谐两个方面,以安全为基础,以和谐为更高的层面,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如何使这两者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影响人类消费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在消费领域,如何解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面对的课题。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构建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节约资源,珍爱环境。

问:对于中消协来说,确定"消费与环境"为年主题,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答:中国消费者协会将"消费与环境"确定为20__年的年主题,就是寄希望于通过开展"消费与环境"年主题活动,促进市场秩序的规范,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保障消费者的安全权;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节约资源;减少消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问:消费者协会近些年来开展的一些年主题活动,比如"安全健康消费"、"绿色消费"、"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健康·维权"等,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消费与环境"的问题,那为什么这次又要将它专门设定为年主题呢?

答:专门提出将"消费与环境"作为年主题,是与目前国家的工作中心相呼应的,也是与整个社会大的环境相适应的。

首先,这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工作重心的要求。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消费环境问题,将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国家立法、司法、有关行政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效地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根基。在重视以市场秩序为代表的传统意义上的消费环境问题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以发展的眼光将自然环境和资源等问题纳入了消费环境的体系,并且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高度,赋予了"消费环境"问题更新、更深刻的内涵。中消协将"消费与环境"做为年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将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融入到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重要战略决策当中,使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服务于我国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其次,它也符合当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近些年来,我国市场秩序的整顿虽然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但是假冒伪劣产品仍然大量存在,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仍然屡见不鲜。这种消费环境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也使得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而在社会上损害消费者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带给消费者人身健康损害问题已经让消费者感受到了切肤之痛。随着长期积累的环境危机将逐步呈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可能性增大。但就是在这样严峻的环境重压之下,国内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然随处可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实际要求我们在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节约资源,维护消费者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再次,它也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建设的进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宗旨不仅仅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将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放在了社会经济秩序的体系中,指出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要符合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原则。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孤立的看待在消费者手中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是否物美价廉,是否对自己的人身和财产无害,而是要更深入地关注商品与服务的生产过程是否是节约了资源,是否破坏环境。由于消费者权益是是广义上的,是存在于一个动态的进程中的,所以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也应该是符合这个规律的。将"消费与环境"确定为年主题,就是要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得以全面、系统的贯彻,明确包括经营者、消费者在内的社会各界的义务。

最后,它也符合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和国际上关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活动内容。"消费与环境"的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消费政策、消费者保护政策的重要决策依据。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更为积极合理的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可持续消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消费与环境"中的指导思想是保障消费者的安全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此领域,"消费与环境"年主题与国家有关行政部门的工作目标有很多共同点。另外,"消费与环境"也符合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工作的要求。

问:中国消费者协会将开展什么样的活动,以配合这个年主题?

答:一、组织开展集中宣传教育活动。1月至3月份,特别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中消协和各地消协组织将采取印发有关宣传材料、组织召开座谈会、举办有关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集中组织开展"消费与环境"年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以及社会各界全面深刻理解"消费与环境"年主题的主要含义和内容,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和作用,进一步增强消费安全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消费意识,营造良好的"消费与环境"年主题活动氛围。

二、围绕"消费与环境"年主题,大力开展消费指导和消费教育活动,向广大消费者、经营者和社会各有关方面宣传普及消费安全、节约资源、 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明确消费者应享有的权益、经营者应尽的义务、社会各有关方面应负的责任以及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中消协和各地消协组织,将采取各种有效形式,组织开展节约用粮、用水、用电、用油、用纸等系列消费教育活动,引导消费者、经营者和社会各有关方面崇尚节俭,反对浪费,保护环境资源,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同时,还将在农村组织开展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消费教育活动,避免不恰当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土地板结等不良后果。

三、围绕与广大消费者吃、住、行、用等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与有关部门协作配合,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行动、商品房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行动、家用电器和家庭装饰装修材料比较试验行动、家用汽车环保指数点评行动以及旅游服务消费体察等社会监督行动。通过对上述商品和服务的社会监督,进一步促进企业规范经营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社会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政府和有关行政部门反映,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政府和有关行政部门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产品安全标准、节能标准和环保标准。

消费环境 篇9

中国豪客海外出手阔绰

近年来,随着国内游客出境旅游的增长,中国消费者购买能力也在不断升级。“某些‘扫货团’出手阔绰,一般至少几十万元。”一位游客这样描述去年境外游的亲身经历:“那简直是人山人海,巴黎每个名牌柜台前都大排长龙,99%的顾客是中国人。”

贝恩管理咨询公司近日《2012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称,中国人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购买了全球约25%的奢侈品。另据毕马威日前的年度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海外旅游消费者人数由2008年占受访者的53%升至2012年的71%。同时,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牌的认知度继续上升,69%的受访者表示会支付溢价购买知名度高及流行的奢侈品牌。

市场人士指出,境外商家凭借较为完善的消费市场机制,市场信誉度高,服务也很到位,同时拥有众多知名的奢侈品品牌,并不时推出打折促销等活动,引爆了中国中高端消费者巨大的购物热情。

不要让消费者被“拐跑”

中国富人选择出境消费往往有以下一些原因。

境外价格低是主要原因。对于同一种品牌的消费品而言,在内地和境外的价格不同,是造成购物者境外花钱的主要原因。在国内生产成本占优的前提下,价格差异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物流成本,二是税收成本,也即贸易成本。正是这两方面加总的成本不同,造成了异地异域的价格不同。

境外品牌效应也是国人将奢侈品消费贡献给海外的重要原因。国外知名奢侈品品牌范围广泛,从服装鞋帽到化妆品、手表、手提包等不一而足。反观中国内地的奢侈品则颇为“寒碜”,本来就不多的国产奢侈品鲜人问津。据了解,中国本土奢侈品牌海鸥表,一款价格为168万元的手表从2010年推出至今,只卖出两块。

目前消费外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长此以往,不利于增加消费、扩大内需。需要创造更好的消费环境,加强品牌建设,鼓励引导这一群体把钱花在国内。一直以来,我们对奢侈品消费不鼓励、不提倡的做法迟滞了消费的增长。应当努力使高收入者手中的钱花在国内,为促进国内消费、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作用。

让富人把钱花在国内

从出口导向型向消费驱动型、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加强品牌建设、创造消费需求、改善消费环境的动力。有关人士呼吁,要给中国的消费者更好的消费环境,消费者们才不会被“拐跑”。要发挥市场力量培育品牌,靠科技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用法制完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减少消费烦恼,感受消费乐趣。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培育知名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只有在市场竞争中胜出才能确立其地位,展现其价值,获得中高端消费者的认可。

靠科技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也在渐渐成为一种趋势。例如苹果公司以其独创的一系列电子产品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让消费者跟着苹果走。应摒弃一味地迎合消费需求的理念,而是通过创新的产品去开创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