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小学科学实验最新5篇正文

《小学科学实验最新5篇》

时间: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该页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实验最新5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小学科学实验 篇1

一、组建实验小组,明确成员责任分工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通过亲手实践活动,开展对科学理论的探究,并在实践中增强体验感,提升学习的兴趣。然而,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在帮助学生提升个人能力的同时,更应着手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建立试验小组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相互间的交流探讨,相互之间的协力合作,共同开展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对此,作为教师,在实验小组的分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能力差异,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习惯以及动手能力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结合他们的个性特征、能力倾向、学习能力和社会背景等差异组建不同的实验小组。在实验小组的组建过程中,应让每一个小组都有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力求实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让组内成员之间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也要使组间的竞争变得公平、合理。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还应在科学实验中具体明确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并注重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之间进行轮换,让各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到所感兴趣的小组中去,继而有机会体验各种不同的角色,以此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善用材料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尽可能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教师还应着手选择难度适宜的丰富资料。总体来说,在授课资料的选择上应该本着“难度大于个体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要求,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在科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一定要守着四人一组的规则开展教学活动,如,在土壤观察活动中,就不要局限于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份样土,而是将学生带到操场边上的花圃中去近距离观察,这样便可以避免学生的围观,当然,这也离不开有效的组织。对于科学实验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对实践素材的合理安排。如,以《做一个钟摆》为例,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受资源、时间、精力等原因的影响,常常会选择用演示实验来替代小组实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教师没有将教学实践活动与现有的资源结合起来,以演示替代动手实践,也使得该章节的授课效果事倍功半。其实,材料的准备并不是那么困难,在教学工具箱中便有一个制作一分钟计时器的材料:一根铁丝以及能在铁丝上移动的圆形重物。在很多时候,作为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将一些比较简单的材料交给学生去准备,既能为教师节省更多的时间去准备教学活动,也能让学生在材料准备中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其培养探究能力的形成。同时,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一定要注意难度的梯次性,应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地逐步推进。

小学生简单实验 篇2

实验内容: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阳光)

实验器材:

绿豆芽、实验盒

实验步骤:

将种有相同绿豆芽的两个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过一段时间观察。

实验现象:

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绿豆芽生长较好,放在黑暗的地方的绿豆芽生长的不好甚至死亡。

实验结论: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仪器管理员签字

小学科学实验 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多媒体

本人在几年的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实验教学的心得,主要从实验的材料选择,实验的目的,以及实验的效果提升方面进行阐述。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

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质宜。我在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一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也找不到菜豆。在教学前,我请教了别的同行,希望能够得到好的建议。在同行的建议下,我选择了黄豆,花生,绿豆。原因是我考虑到一些实际教学的需要:学生们了解和熟悉这几种种子而且容易收集。相反,教材里面提到的菜豆学生则很陌生,而且我们这里也不易收集。

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还以《种子的萌发》为例,单子叶和双子叶的种子――花生和玉米就很典型。而《各种各样的茎》中我就选择了冬青树苗,牵牛花,葡萄苗,趴根草这四种典型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的材料不仅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二、实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体验

理化类的实验应该有所扩展,提高学生兴趣。案例和分析:《淀粉的踪迹》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认识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高,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淀粉的能力,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选择了许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板栗,玉米,芋头,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案例和分析:《蜗牛和蝗虫》中学生应该充分的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我发给学生解剖器材,放大镜,蚊香,火柴,水杯,树叶。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蜗牛原来不吃有蜡质的树叶,蝗虫和蜗牛也会游泳,蜗牛怕烟火,蝗虫不怕烟,怕火,蝗虫和蜗牛的壳里真复杂。

制作类的实验应该能“玩地转”。案例和分析:《风的观测》、《做个小磁铁》、《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美丽的彩虹》等这些具有小制作性质的实验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玩耍,学中玩,玩中学,事半功倍。

三、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

“疑问”的作用。在教《小电珠》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不倒翁》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探索,我向学生出示一个不倒翁玩具和另一个玩具,其他同学扳自己桌上的东西和不倒翁,学生左扳右扳,不倒翁也不倒,而其他东西却倒,此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对于这一现象既有兴趣而又惊奇,纷纷提出了自己想问的问题:为什么其他玩具等东西会倒,只有不倒翁怎样扳也扳不倒?不倒翁究竟里面有什么秘密才不倒?此时,学生想探索的兴趣更油然而生。

“想象”的作用。我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带领学生认识叶子的各种形态,我引导他们联系生活中某些具体形象的事物去鉴别树叶的形态象什么而定义的,特别是卵形叶,当讲到象什么物体时,有的学生说像鱼的身体,有的说像鸭子的身体,为后面制作叶形标本,发展学生的想象里奠定基础,使他们根据叶形的各种不同形状制成一条象鱼的标本或者是乌龟等的叶形标本。

“假设”的作用。很多实验的教学过程都应该是从对实验结论的假设开始的。《溶解》单元里面,学生通过实验知道食盐和高锰酸钾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教师不需讲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将油,糖,面粉,粉笔末,沙子,石头等物体投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可以找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在水中溶解,象油,粉笔末,砂等物体都不能在水中溶解,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的秘密》一课中,对于影响摆的快慢因素,我就是先让学生假设,再根据他们的假设自己设计实验,完成验证过程的。

四、多媒体对实验的辅助作用

小学生简单实验 篇4

今天,我把我的好朋友陆嘉晨邀请到我自己的家里制作科技小制作。

这个小制作非同小可,它与“电”有关联。他是一个完整的电路,我们用它来做一个名为“加固密码”的科学实验。

首先,我们把家中的泡沫塑料剪下来,作为整个电路的“模版”,虽然简简单单一个“剪”字,但它让我们伤透了脑筋。他就像是一只“拦路虎”挡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经过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家伙给“弄”下来。

接下来我们又在模板上钻了两个洞,分别把两个系在电灯泡上的电线从两个洞里穿过。之后在“模版”的另一端加上了两节9伏特的电池,使连个灯泡能同时亮或暗。

经过一番调试之后,我和陆嘉晨的实验就进入到了最困难又最重要的一步——做开关。开关若是做成功了,我们的整个作品就大功告成;倘若失败,便前功尽弃!

我们屏气凝神小心翼翼地将电线搭在两个铁钉子上,不敢出一丁点儿的差错。经过我们一系列的精密计算以及细心的操作,我们终于能随心所欲地控制两个灯的明暗!

我们又设计了一套类似于“莫尔斯密码”的密码,利用灯的明暗时间表达我们互相想要传递的信息。 我们终于成功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希望我们以后能制造出更好的小作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做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传播者!

小学生简单实验 篇5

今天,科学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实验。

课上完时,老师准备给我们做个实验。为了让我们清楚的看到,老师拿了一个板凳放在讲桌上,然后拿出三根蜡烛、两只空的玻璃杯和一只底被弄空的纸杯,放在了板凳上。

这时,老师说到:“这里有1号杯,2号杯和3号杯,你们看看这里那个杯子里的蜡烛最先灭。”说完,老师又放了一颗棋子压在了二号杯下。同学们都说三号杯最先灭,我仔细的看了看,发现1号杯的是底被弄空的纸杯,而2.3号杯都是玻璃杯,那肯定是3号杯最后灭啦!然后在是到2号杯,最后1号杯才会灭,因为里面有很多空气。

实验开始了!老师点燃了三根蜡烛,可正当点完第三跟蜡烛的时候,第二根蜡烛就灭了。还没来得及盖上杯子呢!就灭了,也太不给老师面子了。我敢肯定第二根蜡烛没有什么“好下场”,说不定就是第一个灭的呢!还是看看吧!

点完蜡烛,老师就拿起杯子,准备盖上去,正当盖第二个杯子的时候,大概是不小心碰了一下,盖上去过了一秒就灭了。而3号杯子是第二个灭的。这时,老师拿起第一个杯子,又不小心把第一根蜡烛给碰灭了。看来这是一次不成功的实验啊!按道理应该是第三根蜡烛先灭的,唉!

看来,这个实验做的不成功啊!但是至少我们都知道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