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心死两相依优秀3篇正文

《心死两相依优秀3篇》

时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心死两相依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死两相依 篇1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5(c)-016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ntinuous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the PCI surgery.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9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the PCI surgery from February 2015 to February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5 cases in each, the routine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continuous group adopted the continuous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routine group, and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medication compliance, regular reexamination score, recovery and exercise scores, mental anxiety degree, quality of lif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nursing satisfactory degree in the continuous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outine group, [43cases(95.56%) vs 37cases(82.22%)](P

[Key words] Continuous nursing interventio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CI surgery; Application effect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心血管急症,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氧缺血引发心肌坏死所致,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持续剧烈疼痛,常规药物或休息无法有效缓解,甚至可进一步进展并出现心衰和心源性休克等现象,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近年来,PCI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获得了较高的成效,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但多数患者出院后因遵医行为低下,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导致疾病复发需再次进行手术治疗,甚至出现死亡。因此,做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延续护理非常重要[1-2]。该研究方便收集2015年2月―2017年2月90例行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析了延续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收集该院收治的90例行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所有患者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3]。延续组患者男30例,女15例;合并高血压13例,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冠心病20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为(57.62±2.47)岁。其中,前壁梗死21例,下壁梗死14例,侧壁梗死7例、其他部位3例。常规组患者男31例,女14例;合并高血压12例,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冠心病19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为(57.61±2.58)岁。其中,前壁梗死21例,下壁梗死15例,侧壁梗死7例、其他部位两例。两组一般资料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术后进行常规护理,常规给予住院期间健康教育,以健康手册、个体化干预和讲座等方式给予疾病知识宣教和心理支持,并指导患者相关的术后康复要点,给予行为训练、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出院后常规复查。延续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①定期家访。出院后每2周1次家访(住址远的可适当减少随访次数,或结合电话回访),指导患者PCI术后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和服用方法,说明坚持用药的重要性,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对患者家属进行心肺复苏训练,增强患者安全感。②定期电话回访。回访内容和家访相似,时间为1次/周,可和家访穿插进行[4]。两组均4~8周到医院复查1次,半年后改为半年复查1次,共干预1年。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出院后用药依从性评分、出院后定期复查评分、出院后康复锻炼评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依从性越高);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心理焦虑程度(SAS[5])和生活质量水平(QOL)的差异;术后并发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相比较

延续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95.56%(43/45)高于常规组82.22%(37/45)(P

2.2 治疗前和治疗后心理焦虑程度和生活质量水平相比较

治疗后延续组心理焦虑程度和生活质量水平优于常规组,见表1。

2.3 两组患者出院后用药依从性评分、出院后定期复查评分、出院后康复锻炼评分相比较

延续组出院后用药依从性评分、出院后定期复查评分、出院后康复锻炼评分高于常规组(P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

延续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

3 讨论

延续护理是一种住院护理的有效延伸方法,其将医院护理延伸至院外,将其用于PCI术后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可确保患者在出院后得到定期的家访、电话随访和上门复查,并接受医护人员相应的健康教育和指导,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掌握PCI术后康复事项,并遵医嘱进行PCI术后用药和饮食、活动等,保持心情良好,有助于加速康复速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提升其生活质量。

心死两相依 篇2

【关键词】 米氮平; 脑梗死; 抑郁障碍

中图分类号 R74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1-0049-03

脑梗死疾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其特点为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1]。有研究证明,脑梗死可导致部分患者脑部损害,使其产生抑郁相关症状,甚至将影响其心理状态,导致患者无法积极配合治疗,提示抑郁情绪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预后及康复效果的关键因素[2]。本文将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12日-2014年6月2日前来就诊的60例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给予临床研究,从而探讨米氮平对伴抑郁障碍的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为提高此类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中,男27例,女33例,平均年龄(61.55±3.42)岁,本次研究距脑卒中疾病发生间隔时间1~4个月,平均(2.03±0.11)个月。按照抽签方式将60例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间隔时间、例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经检查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脑梗死诊断标准及《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2)排除病情较重具有死亡危险、既往有精神障碍病史、其他脑部疾病史者;(3)排除酒精依赖、药物依赖及吸毒者;(4)无严重的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等情况;(5)无恶性肿瘤疾病;(6)无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等机体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7)未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8)可坚持完成本次研究,无中途退出情况;(9)对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

1.2.2 研究方法 对照组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仅给予脑梗死相关药物及康复护理措施,对其心理抑郁情况未给予任何药物或护理干预;研究组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实施常规脑梗死药物治疗及护理基础上,加入米氮平[由华裕(无锡)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改善其心理抑郁状态,初始计量给药为15 mg/d,于睡前服用,之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剂量,于给药两周后达到给药200~250 mg/d为宜。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6周,记录其治疗前后心理抑郁、运动功能、生活能力、依从性变化情况及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2.3 效果评价标准 (1)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评价患者心理抑郁情况,共24项内容,分数越高则抑郁程度越严重,<8分无抑郁、8~19分轻度抑郁、20~35分中度抑郁、>35分重度抑郁[3];(2)康复效果:①运动功能:采用改良式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评价患者上肢及下肢运动情况,共50小项,其中上肢33项66分,下肢17项34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则肢体运动功能越好[4];②生活能力: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则日常生活能力越好[5];(3)依从性:共分为三个等级,若患者完全遵医嘱治疗则为完全依从、偶尔不遵医嘱治疗属于不完全依从、不遵医嘱治疗次数大于遵医嘱治疗次数则为完全不依从,不遵医嘱情况包括私自更改服药内容(如药物种类、数量、时间等)、不配合治疗、护理及检查等工作;(4)满意度:自拟满意度调查表,满分为100分,用于评价患者对本次治疗内容、服务态度、临床疗效等满意情况,分数与满意度呈正相关。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抑郁

研究组与对照组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前后心理抑郁状态变化情况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理抑郁状态对比 例(%)

2.2 依从性

两组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前后依从性变化情况对比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 例(%)

2.3 康复效果

两组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前后Fugl-Meyer、Barthel变化情况对比分析,结果见表3。

2.4 满意度

两组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满意度对比,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分

3 讨论

脑梗死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无任何精神类疾病史患者经临床确诊为出现明显症状的脑梗死后引发的精神抑郁情况[6]。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死亡率约为31.11%,发病后伴抑郁障碍几率则高达40%左右,其原因为脑梗死患者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且由于过度担心康复效果,对其身心均造成严重伤害,抑郁症状由此显现,临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忧郁、郁闷等,属于负面心理情绪[7]。发生抑郁后脑梗死患者产生消极情绪,无法积极配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临床症状,影响治疗及康复效果。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结构、周围环境改变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等多因素共同作用,脑梗死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脑梗死伴抑郁障碍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米氮平(mirtazapine,MTP)由6-氯米氨舍林衍生而来,属于特异性5-羟色胺(5-HT)能及去甲肾上腺素(NE)能抗抑郁药物(NaSSA),临床主要用于抑郁症状治疗,如精神抑制、睡眠质量差、运动抑制、缺乏等[8]。研究表明[9],米氮平能够显著拮抗机体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及末梢突触前膜肾上腺素α2自身受体,对5-羟色胺神经元末梢突触前膜肾上腺素α2异型受体同时发挥拮抗作用,最终达到增加5-羟色胺能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传递释放量的目的,获得改善抑郁症状的显著效果。此外有研究显示,米氮平在改善患者抑郁症状的同时,由于对机体中多巴胺、肾上腺素α1、胆碱等受体具有较低亲和力,因此基本不存在抗胆碱能效果,对机体血管系统刺激性较小甚至无刺激,提示该药治疗抑郁症状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高。

本文研究可知,对照组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仅对原发疾病进行药物治疗及康复护理,其心理抑郁状态较差,高达16.67%患者均出现重度抑郁,且治疗依从性、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并不理想,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较低;研究组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基础上,加用米氮平改善其心理抑郁症状,患者抑郁总发生率仅为50.00%,且无重度抑郁发生,提示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状效果显著,且由于抑郁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后,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均较为满意,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较高,与张通等[10]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应用米氮平可显著改善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心理抑郁情况,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使患者获得满意预后,保障其生活质量,利用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建芳,陈朝俊,余志辉,等。急性卒中后抑郁与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3,29(11):996-998.

[2] Parikh R M,Robinson R G,Lipsey J R,et al.The impac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on recovery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ver two years follow-up[J].Arch Neurol,2014,47(4):785-789.

[3]龙洁,刘永珍,蔡焯基,等。卒中后抑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34(3):146-147.

[4]赵彦超。抗抑郁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病人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药,2012,38(10):34-35.

[5]秦保健,李琳,李武。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对照研究[J].临床荟萃,2013,23(7):513-514.

[6]饶俊平。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32(12):2298.

[7] House A,Knapp P,Bamford J,et at 12 and 24 months after stroke may be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syruptoms at 1 month[J].Stroke,2013,32(11):696-701.

[8]马建军,李学,冯艳,等。米氮平治疗脑梗死伴发抑郁病人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0(7):486-487.

[9]蒋亚斌,李国成。脑梗后抑郁及抗抑郁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13,8(31):68.

心死两相依 篇3

【关键词】依那普利;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7-0990-01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后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为梗死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发生率约为32%~48%[1],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随后可发生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表现。本文讨论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依那普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疗效。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1998年1月~2006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病人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4~74岁,中位年龄59岁,冠心病病程1~6年,平均4年。60例均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有关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诊断,于发病后1~11天内出现左心衰竭的不同表现。入选病人除外一开始即出现右心衰竭表现和(或)伴有血压下降者。全组病例伴高血压36例,高脂血症30例,糖尿病28例。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4~72岁,中位年龄58岁,伴高血压18例,高脂血症16例,糖尿病16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6~74岁,中位年龄60岁,伴高血压18例,高脂血症14例,糖尿病12病。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入选病例均应用吸氧、吗啡(或哌替啶)、利尿剂、硝酸酯类及多巴酚丁胺等治疗,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的病人,原治疗用药不变。治疗组加服依那普利2.5 mg,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

1.3观察指标:给药前与给药后每日记录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变化及症状改善所需时间。

1.4疗效评定标准:用药后上述症状消失为显效,减轻为有效,无改善为无效。

1.5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86.67%(26/30),有效6.67%(2/30),死亡6.67%(2/30),总有效率93.33%(28/30)。显效时间为1~3天,平均1.3天。对照组:显效66.67%(20/30),有效16.67%(5/30),死亡16.67%(5/30),总有效率83.33%(25/30)。显效时间为2~7天,平均4天。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显效时间、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2.2不良反应:治疗组部分病例有干咳与头痛症状,对照组无不良反应。

3讨论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临床应用时,多被划为血管扩张剂,但在用于心力衰竭时,其作用远非血管扩张剂所能概括。它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变成活性很高的血管紧张素Ⅱ,抑制缓激肽的降解,增加循环前列环素的水平,从而扩张外周小动脉和静脉系统,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抑制心脏组织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防止心室重塑;抑制交感神经系统,降低循环儿茶酚胺水平(其活性水平直接与心力衰竭预后相关),因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扩张血管不伴有反射性心动过速和继发性血去甲肾上腺素升高。此外,可使心力衰竭患者下调的β受体密度上升而改善心室功能;有助于纠正心力衰竭患者的低钾、低镁血症,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宜用于严重肾功能不全、双侧肾动脉狭窄、明显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狭窄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