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优秀8篇】正文

《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优秀8篇】》

时间:

三峡全篇只用一百五十五个字,既描写了长江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又写长江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阔的景象。这次为您整理了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峡翻译 篇1

收稿日期:2014-04-21

作者简介:李朝晖(1968―),女,河北石家庄人,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通信方式:372434323@。

在著者项中输入外国音乐家译名进行检索,是读者查找音乐类文献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读者能检索到某位音乐家的所有作品。但是由于海峡两岸对外国音乐家姓名的汉字翻译方式不同,造成音乐家译名有差异,这就会导致读者在使用音乐家译名进行检索时,检索结果不全面,甚至可能造成检索失败。例如,读者以大陆常用的“莫扎特”为著者名检索图书,在检索结果中就没有以“莫札特”和“莫差特”为译名的中国台湾地区出版的图书,实际上,这三个名字都是指同一位音乐家,只是大陆和台湾由于翻译方法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译名。因此通过对比分析海峡两岸翻译的外国音乐家译名,在图书编目工作中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会有效提高读者使用著者名检索的查全率。

一海峡两岸外国音乐家姓名翻译原则

由于历史原因,海峡两岸在翻译外国音乐家姓名上有不少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点:翻译原则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文化发展不同和受方言影响[1]。

当前,大陆对外国音乐家姓名的翻译遵循新华社译名室确定的以下原则:(1)名从主人;(2)音似为主;(3)约定俗成;(4)同名同译。翻译方法从技术上可以分为:转写(又称“形译”)、音译和意译三种[2]。大陆在使用音译方法翻译外国音乐家姓名时,优先参照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各卷所附的《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其次可参照新华社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针对各个语种的姓名译名手册,如《英语姓名译名手册》、《法语姓名译名手册》、《德语姓名译名手册》、《西班牙语姓名译名手册》、《葡萄牙语姓名译名手册》、《罗马尼亚语姓名译名手册》、《意大利语姓名译名手册》等。以上均未收录的音乐家姓名,可根据新华社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译音表》中相应语言的译音表音译[3]。

台湾对于外国音乐家姓名的翻译基本上以民初学者严复先生的信、达、雅为原则。官方并未特意规范或指引翻译者。翻译者一般沿袭约定俗成的译法[4]。

二海峡两岸音乐家译名的比较与分析

对外国音乐家姓名的翻译,海峡两岸都采用了音译的方法,所以有很多外国音乐家的译名相似度很高,只需将台湾使用的繁体字转写为大陆使用的简体字,例如,台湾翻译的音乐家名:威尔第、比才、韦伯、海顿、舒伯特、李斯特等,不论是字还是音,都与大陆的译法完全相同。这大概与早期的翻译人员有关,民国时期已确定的音乐家译名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沿用至今。对于使用(或曾经使用)汉字的国家(包括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人名,翻译时一般使用原文的汉字,因此译名完全相同,如日本音乐家武满彻、久石让等。还有一些译名发音相同,只是其中有一两个字不同,如莫扎特―莫札特、肖邦―萧邦、门德尔松―孟德尔颂等。

但由于翻译原则不同,以及历史原因,有些外国音乐家译名相差很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译名中是否选择汉姓用字

在大陆,为了遵照“名从主人”的原则,让译名保持“洋味”,外国音乐家姓名的翻译一般不采用百家姓中的字,目的是让读者一看就知道是外国人名。而台湾在翻译外国音乐家姓名时常会有意使用中国的汉姓用字,使译名更接近中国人名[5]。例如,德国作曲家Handel,大陆翻译成“亨德尔”,台湾则翻译成“韩德尔”;德国作曲家Wagner,大陆翻译成“瓦格纳”,台湾则翻译成“华格纳”。意大利作曲家Bellini,大陆翻译成“贝利尼”,台湾翻译成“白利尼”。

2.翻译时音节的选择

大陆在音译外国音乐家姓名时是完全按照发音进行汉字转换的,甚至把每一个轻重音节都要表现出来,以达到“音似为主”的原则。而台湾不拘泥于音节的一一转换,常常把音节中间或末尾的辅音音位如[b]、[k]、[d]、[r]等舍弃不译,仅抓住一些重要的音节转换成汉字[6]。如苏联作曲家Prokofiev,大陆翻译为“普罗科菲耶夫”,台湾翻译成“浦罗高菲夫”;意大利音乐家Vivaldi,大陆翻译成“维瓦尔迪”,台湾则翻译成“韦瓦第”。

3.不同的汉字读音体系导致的译名选字差异

大陆在音译外国音乐家姓名时,是按照普通话发音进行选字。台湾则由于受到闽南话的影响,同一语音选取的汉字可能与大陆差异很大[5]。例如,在大陆为人们熟知的著名音乐家“舒曼”,在台湾则变身为“修姆”;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台湾则翻译成“白辽士”;还有法国作曲家“福雷”,台湾翻译成“佛瑞”。这些对大陆的读者来说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台湾出版的图书上以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名字出现,会让读者误以为是另一位音乐家。往往只有在读者查到这位音乐家的英文名字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同一位音乐家的另一个汉字译名。

4.海峡两岸都存在一名多译的现象

海峡两岸都存在着同一位音乐家的姓名有不同译名的现象。例如,大陆出版的图书中,俄国音乐家Tchaikovsky,译法有“柴可夫斯基”“柴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德国作曲家Brahms,译名有“勃拉姆斯”和“布拉姆斯”两种;还有捷克作曲家Dvorak,译名有“德沃夏克”和“德沃扎克”两种。台湾出版的图书中,也存在对同一位音乐家姓名有不同译法的现象。例如,德国作曲家Bach,译名有“巴赫”和“巴哈”两种;德国作曲家Mozart 有“莫札特”“莫差尔特”和“莫差特”三种译名。这些音乐家的不同译名现在依然并行使用。

三译名差异造成检索不便

读者在图书馆检索系统中使用音乐家译名检索文献时,由于海峡两岸翻译的外国音乐家姓名不同,无论输入哪种译名,都无法一次检索出这位音乐家的所有作品。另外,如果大陆的读者对台湾翻译的音乐家译名不熟悉,也就不会使用台湾的译名进行检索,这样就造成了检索结果不全面,文献资料不能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

笔者使用音乐家译名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和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等几个大型和专业的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中查询音乐文献,结果都无法一次全面查询到所需的图书。例如,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的馆藏书目检索中,以“莫扎特”作为著者名在中文文献库中检索,检索结果只显示了所有以“莫扎特”为著者的图书和英文名字的图书,而没有出现台湾翻译的“莫札特”为著者的图书,同样,以台湾翻译的“莫札特”和“莫差特”为著者去检索,也不会出现“莫扎特”为著者的图书。当选择高级检索中的多字段检索时,发现这个选择项中没有出版地的设置,只有出版社可以选择,但是如果读者不知道出版社,只想查找台湾出版的包含“莫札特”名的图书,就无法查询。当再次选择用高级检索中的多库检索时,输入“莫札特”选择“中文普通图书”和“台港图书及海外出版的中文图书”,检索结果出现海外中文图书1种,中文普通图书6种的结果,说明输入的著者名不能有一字之差,否则就检索不到想查询的图书,读者要想查找全面,必须经过这样几种方式的反复检索,才能在检索结果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但是“莫扎特”和“莫札特”“莫差特”这三个译名都是指奥地利作曲家Mozart同一个人。只一字之差,读者却要反复输入不同的译名去检索图书,才能检索到所需要的资料,既费时又费力。还有一部分译名,海峡两岸翻译的音和字根本不同,比如前面提到的舒曼―修姆、柏辽兹―白辽士等,读者对这些译名不熟悉,大陆的读者不会用修姆这类完全陌生的译名检索图书,同样,台湾的读者也不会用舒曼这类完全陌生的译名检索图书,这就使部分图书难以充分发挥它们的使用价值。

四在图书编目工作中解决译名差异问题的方案

海峡两岸在音乐家姓名翻译领域的差异,给读者使用图书馆检索系统查找文献带来了不便,导致很多音乐文献资源难以充分发挥它们的使用价值。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首先从图书编目这个基础工作环节做起,设法帮助读者克服这一困难。

1.辨别音乐家译名的异同

以大陆图书馆的编目工作为例,在对台湾图书进行编目前,编目人员要辨别大陆和台湾音乐家译名的异同,找到同一个音乐家的大陆和台湾各自不同的译名。两地差异不大的译名,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辨别,但对于差异比较大的译名,就要通过他的英文名字,来确定这两个译名是否是指同一位音乐家。比如前面提到的差异很大的“舒曼”和“修姆”这一对音乐家译名,首先通过台湾出版的中英文对照音乐词典,找到“修姆”对应的英文名字Schuman,再从大陆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中查找到Schuman对应的中文译名“舒曼”,这样就可以确定“修姆”和“舒曼”是美国作曲家Schuman的两个不同的汉字译名。

2.在著者项中添加英文名附注说明

不论海峡两岸翻译的音乐家姓名有多大的差异,但是他们的英文名字是相同的,可以通过相同的英文名把两地的汉字译名关联起来。如上举例的“修姆―Schuman―舒曼”,我们在编目时,在著者项中,为“修姆”和“舒曼”各添加英文名Schuman,把它们关联起来(借助本文设想的海峡两岸音乐家译名数据库),当读者在检索系统中输入“舒曼”时,系统就会自动检索出包含了“修姆(Schuman)”为著者的所有作品,这样就会给读者更多的书目选择,不会因为不熟悉台湾翻译的译名而错过所需的资料。

3.建立海峡两岸音乐家译名数据库

为了方便编目人员辨别海峡两岸音乐家译名的异同,更快地找到它们的英文名,使不同的译名发生关联,为这些译名建立一个数据库将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建立海峡两岸音乐家译名数据库,一方面,可以帮助图书馆的编目工作人员方便地查找到大陆和台湾翻译的音乐家译名的异同,并获取该音乐家姓名的英文拼写;另一方面,也方便读者通过自己熟知的音乐家名(不论中文名还是英文名)查找另外的不同译名,有助于了解自己不熟悉的译名。

要想达到以上两者的目的,海峡两岸音乐家译名数据库须包含以下字段:外国音乐家姓名的英语译名、大陆译名、台湾译名,以及这位音乐家的国别

海峡两岸音乐家译名数据库要注意以下几点:

1)收录范围要全面、准确,并定期更新。建立数据库之初,我们可以选择大陆和台湾出版的音乐类词典进行收集、整理、输入,因为词典的编排科学、严谨、准确,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但由于词典更新较慢,为了使数据库吸收最新数据,还要尽可能地收集新出现在媒体上的大陆和台湾翻译的音乐家译名,定时更新。

2)编排体例要科学合理,便于检索。海峡两岸音乐家译名数据库要有科学的结构、多口径的检索方法,方便读者从音乐家英文名的首字母、译名汉语拼音的首字母、音乐家的国别等多种方式检索。

3)要与图书馆的管理系统有效结合。音乐家译名数据库要与图书馆的管理系统相结合,特别是要与编目子系统相关联。当编目人员输入音乐家译名时,系统应自动链接到海峡两岸音乐家译名数据库,提供两岸不同的译名,并在译名后自动生成英文名,省去编目人员手工翻查词典的程序。如果在音乐院校图书馆推广这个数据库,将对著录外国音乐家译名起到规范、统一的作用。

4)合作建立海峡两岸音乐家译名数据库。建设高质量的海峡两岸音乐家译名数据库应考虑通过海峡两岸的通力合作加以实现。音乐院校有着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如果能集中海峡两岸音乐院校的资源,搭建海峡两岸音乐文献交流机制这个平台,共同建设音乐家译名数据库,将大大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缩小海峡两岸在翻译音乐家姓名领域的差异。

《三峡》全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篇2

出处或作者: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峡翻译 篇3

1. 读准节奏。2. 把握句式。3. 准确译句(最重要,几乎各地、历年都有这个考点)。

试一试:我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 (2011・江苏省连云港市)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春秋》)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晏子春秋》)

【注】① 逮:到。② 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

(1)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② 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2. (2011・江苏省苏州市)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肉可以吃。

(1) 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

A 何以战?

B 何陋之有?(《陋室铭》)

C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D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或曰:“食菱须去壳。”

②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听一听:我一定会深受启发!

以上两道考题,主要考查了文言节奏、文言句式和文言译句。

文言的断句节奏,其基础是句意理解,句子意思读不懂,一般就容易断错。如有同学把题1(1)断为“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还有的断为“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就是句意理解上出了岔。当然除了理解句意,还要了解断句的基本常识。

教给大家文言断句的基本规律。一般来说,下面几种情形要停顿: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面,主语谓语之间,动词宾语之间,动词补语之间,并列短语之间。下面两种情形不能停顿,否则就读破了:偏正短语之间,介宾短语之间。

文言句式分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固定句式,顾名思义,它是由几个虚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子格式。题2(1)B项“何……之有”,D项“与……孰……”就是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特殊句式有四种基本类型: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题2(1)就是考查其中的倒装句。有不少同学误选A,就是没看出来“何以”也是一个倒装――介词和宾语倒装,正常语序应是“以何”。

文言句式考查的重点是特殊句式,它们一般都有鲜明的语言标志,结合上下文,一般不难识别出来。

文言译句的基本原则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原文的词语和句子结构。直译的方法主要有扩充法、替换法、保留法、删略法、调整法、增补法等。有同学把题1(2)的“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翻译为“只是叶子相似,其实味道不同”,错误的原因是没看出“其实”是个古今异义现象,是两个词,应解释为“它们的果实”。也有同学没注意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的判断句特点,还有更多的同学漏译,该翻译的没翻译,这些都是直译意识不强、能力不过关的表现。

文言译句,没什么“多快好省”的秘诀,就是严要求,多练习。基本功扎实,就一切OK了。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2011・山东省泰安市)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B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D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对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B 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

C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D 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

2. (2011・湖北省宜昌市)

南康直节堂记

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①,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②称,不为察之政③,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④,而其为人可得也。堂成,君与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⑤,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节选自《栾城集》)

【注】①填委:堆放。②循吏:奉公守法。③察之政:(jiǎo):白、明亮。严明苛刻的政令。④说:同“悦”,喜欢。⑤曲:弯曲,这里指品行不正的人。

(1) 请用/为下边的文言句子断句。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2) 翻译下边的文言语句。

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3. (2011・江苏省淮安市)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

《三峡》全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篇4

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到了夏季,大水漫上*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有时**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峡翻译 篇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2.能力目标

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3.情感目标

在古文学习中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背景分析】

1.课程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三峡》是第6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诗文,大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歌咏大自然的名篇。《三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抒发了对壮美山河的欣赏和赞叹之情。学好这篇课文,也是学好后几篇文章的基础。

(2)开发资源。针对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三峡,对三峡景观没有形象认识,而文言文又较难理解,形成具体可感形象有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课前指导学生上网浏览有关三峡的图片、视频文件、文字说明等内容,帮助学生构建起对三峡景观的形象化认识。

2.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学习本文难度不大,在提高语感方面,要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加强对文言词语的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背诵,充实他们的文学积累。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兴趣,从而整体把握课文的意义。

【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开发教材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完成对教学重点的意义建构,并对搜寻整理信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实现知识的内化。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

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体味作品意境,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峡》是一篇写景散文,全文总分结合,全面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总写气势恢弘,分写特征鲜明。同是三峡四季景色,特点决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深入作品的意境,把握三峡的景物特点,获得美的享受。

2.难点分析

难点之一是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相对于本单元其他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采用结合注释对字翻译法来辅助文言文教学,使学生更迅速、更直观地了解字词句的具体含义,也更方便进行学习效果的自我测试。

难点之二是要理解本文写景的顺序。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课前播放介绍三峡的风光片,问:这段画面描绘的是我国哪个著名风景区的美丽风光?

明确:这就是我国的长江三峡。三峡是长江的华彩部分,现在的三峡既具有大自然鬼斧神工造物之美,又具有人类改造自然的人工之美。那么,历史上的三峡是怎样一种景象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郦道元的名作《三峡》。

二、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江三峡的基本情况,那么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里又是如何介绍的呢? 请大家齐读课文。(生读。)

三、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质疑,解决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理解课文大意后,将重点词句明确展示: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嶂的山峰);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里指快跑的马,快);素湍绿潭(急流的水);属引凄异(连续,延长);飞漱其间(冲刷);不以疾也(认为,觉得);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良多趣味(实在,很);或王命急宣(有时);至于夏水襄陵(漫上)。

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争取熟读成诵。

四、研读赏析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多媒体出示或板书):

①作者写三峡,先后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②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分别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写的?

③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研讨,交流。全班讨论明确:

①先写山,后写水。先总写三峡的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

②写山,突出山势连绵,高大险峻: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水,则抓住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来加以描写:

夏――湍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清幽(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秋――凄凉(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③作者描绘三峡的山势、水景,表现了三峡雄奇壮丽的景致,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

3.深入思考,质疑探究。

面对郦道元笔下优美的三峡风光,我们饱览了三峡的自然之美。面对这篇文言散文,你还有哪些问题,试提出来,先在小组内共同探究,难以解决的,在班上共同研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下:

①三峡给予作者的感觉如何?

②写三峡的四季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③三峡奇观那么多,作者没有重点描绘,而是几笔带过了三峡的山势,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④在这篇文章中为什么要写季节的景象,而不写其他呢?

⑤文中的“良多趣味”是指哪些趣味?

⑥从古到今,有许多名人写过三峡,为什么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流传至今,他的文章妙在哪里?

⑦为什么文末引用诗句?作者为什么要在最后以悲伤的文段结尾?

⑧本文写得如此生动,又概括了三峡的特点,本文这样的题目是否有些枯燥呢?如果是,请你重拟一个题目。

⑨学过本文后,你眼中的三峡与古人眼中的三峡有何异同?

4.教师指导,理清结构及写景顺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诵,同时也是课文难点之一)。

在熟悉了本文内容的基础上,你能领会文章的结构吗?

①全文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总分的结构。先总写三峡的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②本文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险,最疾。春、冬水流缓慢。最后写秋水的悲凉。按水势的涨落安排四季顺序,顺势而下,入情入理。

小结:本文作者用彩笔描绘了三峡的景致,表现了三峡的独特之美――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观的景象。

五、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历代文人眼中的三峡景象?可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三峡的诗句、歌谣等展示出来,与全班同学共享。

点拨:

①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② 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长江确实壮美,尤以三峡为甚,下面的几句诗各是写三峡中哪个峡的?分别写了什么美?多媒体展示有关三峡的诗句 :

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②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3.有人认为三峡工程将会破坏三峡的美,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六、结束

在教师的解说下,学生边听歌(《喊一声我的三峡》)边欣赏“今天三峡”的图片,感受秀美山河,结束本课教学。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若教师不注意引导和设计,很容易使课堂陷入枯燥、死板的境地。如何从传统的字诂句训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作品的情感价值目标得以充分体现,课前我着实进行了一番思考。在《三峡》这篇优美的短文教学中我做了以上大胆的尝试,寻找到一种全新的互动式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在疏通文意之后,鼓励学生质疑,小组交流互动。在课堂上学生深入探究,提问的热情高昂,没想到几位平时缄默不语的学生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如,你眼中的三峡与古人眼中的三峡有何异同等。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大胆地表露着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尽情地享受着学习的乐趣,课堂教学由此推向了高潮。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管你课前如何精心安排,课后遗憾依然无法避免,如本节课上,仍有个别学生游离于内容之外,不能集中注意力等。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市第29中学)

峡翻译 篇6

关键词:文言文;有效教学;四环节;少教多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文言文、古诗文占主要的地位。以2015年九年级学业水平考试为例,古代诗词名句名篇默写占8分,课内(外)文言文阅读占10分,古代诗词赏析3分,合计21分。分值占五分之一。但是花费的时间也不少,每一册教材中,老师都会安排提前教学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整个学期都在为文言文的背诵费劲,效果依然不好。通过多年的教研与思考,认为文言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读、背、译、析”四个环节,并且每一个环节要让学生确实投入其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笔者听了多位教师授课,其中,姚老师的课吸引了我。姚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实“读―背―译―析”四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

从教学方法来看,姚老师首先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字障碍;接着学生有节奏地示范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然后做出评价;其次,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结合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小组内讨论交流;再次,交流各小组讨论的重点问题的结果,巩固记忆;最后课堂测评,测评主要围绕学生现有的教学辅助资料,测评采用自主独立完成。

从以上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来看,姚老师开展《三峡》教学充分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读背译析”重要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确实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读――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学生真正动起来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姚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从阅读到思考到测评,基本上围绕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来开展。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讨论,在讨论中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整节课学生都在不停地阅读,积极讨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交流阅读的心得,在阅读中解决文本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同学提出的质疑。

背――文言文教学的关键,学生真正动起来是背诵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文本读了以后能背下来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姚老师在组织本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多种阅读方式,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背诵文本,姚老师在组织学生阅读过程中,不间断地抽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学生在不经意中自觉或自发地动起来了,只有学生亲自实践背诵的过程,背诵才有可能。文言文能否背诵,关键是学生是否投入到背诵实践中,本节课姚老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朗读,又采用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这是文言文背诵的重要途径,也是较好的方法。

译――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真正动起来是最基本的保障

文言文翻译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倘若教师包办代替或者部分学生包办代替,那么文言文学习就是走过场。本节课中,姚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结合课本上的注释独立自主进行翻译,翻译重点词语、重点句子乃至全文,虽然浪费了许多时间,翻译出来的参差不齐,有的甚至不着边际,但是,通过学生独立翻译,加上注释和工具书,结合小组讨论交流,效果很好,比起教师翻译,让学生心不在焉、打瞌睡、不听等各种现象还是要好很多;比起照抄文言文对照翻译,比起一直让好学生代表翻译要好得多。通过让每一位学生亲自投入到文言文的翻译中,既给了学生学习的紧迫感,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析――文言文教学的最高要求,学生真正动起来是实现目标的希望

文本分析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文言文也不例外,也需要文本分析,需要解读。目前,文言文也好,现代文也好,多数教师基本上是提高难度分析,超出学生的水平和课标要求进行分析,并且很多教师基本上是分析给学生听,时间长了教师就在唱独角戏了。姚老师在教学《三峡》一文时,分析得恰当适中。首先,教师理念新,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其次,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简单适中,紧扣教材,紧扣学生特点,紧扣课程标准要求,比如“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他们的特点?”这样的问题紧紧抓住教材的要求,同时学生很容易回答;再次问题设置体现文本要求和作者思想。

《三峡》是一篇模山范水的好文章,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优秀丽的景色,文章篇幅不长,但是体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姚老师在教学这篇文章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主,渗透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切实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真正是课堂的主人,并且认真实践读、背、译、析四个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李小燕。“少教多学”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12).

峡翻译和原文注释范文 篇7

1.“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选自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张岱的《于园》)

对于其中“至于园可无憾矣”一句的理解,出现较大争议:

第一种观点,遵照课本节选的文字来理解,“至于园可无憾矣” 应读作:“至/于园/可无憾矣”,“至”解释为“到”,“于园”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句子理解为:(游人)到了于园(观赏这样的假山奇景)就不会感到不满意了。应当说,这种理解较为合理,于词的用法、节奏的停顿、句子的理解都是讲得通的。

第二种观点,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2007年12月第7版)对此句的翻译是:“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至于园可无憾矣” 就应理解为:“至(之)于园可无憾矣”。至,解释为“放,安置”。 之,解释为“假山石”。于,解释为“在”。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呢?课本注释及教师用书并没有提供一点点信息。通过查阅原文和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2002年12月第2版)得知,最近几年的课本和教师用书在节选时省略了关键的几句话,课文末句原为:“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假山)胎于石,(假山)娠于磊石之手,(假山)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之)于园可无憾矣。”苏教版2002版的配套教师用书对部分重点词的解释是:胎:怀孕成胎,这里是形成雏形的意思。娠(shēn):妊(rén)娠,孕育。男女:动词,生男生女,即生养孩子,即诞生。琢磨搜剔(tī):指精心地构思。此句翻译为: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心构思中诞生,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这样一比较,终于恍然大悟,原来现在教师用书所用的翻译是有来历的。大概编者考虑到删掉的几个句子中生僻词较多,且又有词语的活用情况,要想准确地翻译,估计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所以才巧妙而不露痕迹地把课文和教师用书作了适当删改吧。现在,课文直接删去三个句子,教师用书也删去了这三个句子,以及相应的重点词解释和这三个句子的翻译。但末句“至于园可无憾矣”大跨三步,接在“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的后边,翻译仍保留原样,显得有些突兀,让师生摸不着头脑。可见,教材在节选时的删除造成句意前后较大幅度的跳跃,影响了师生的理解。建议编者在课文注释或教师用书中对删改情况作一点补充说明,以便让师生更好地理解末句翻译的由来。

第三种观点,认为句子应读作:“至于/园/可无憾矣。”将“至于” 看作现代汉语仍在沿用的连词,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句子直译为“至于说园林便无不满意的了”。“天津人民出版社”《非常讲解》即采用这种观点,将此句翻译成“这样建园就没有遗憾了”。结合上下文来看,这样的理解显然有些牵强附会。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选自郦道元《三峡》)

不少老师和学生将此句朗读为: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这种读法是不对的。准确的朗读节奏应当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至于,解释为“到”。全句理解为: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阻隔断了。

《唐雎不辱使命》中也有一个含有“至于”《战国策·魏策四》 的句子: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此句中的“至于”也解释为“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3.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峡翻译 篇8

摘要 本文从德国目的论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儿童文学翻译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爱丽思漫游奇境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这篇童话的几个中文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该以儿童的心理特征、理解能力和审美需求为基础,用符合儿童的语体特点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忠实地传达出来。

关键词:目的论 儿童文学 童话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目的论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部分,由德国功能派代表弗米尔(H.Vemeer)提出。在赖斯和弗米尔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主张翻译应主要受控于占主导地位的功能,或者受控于原文的“skopos”。Skopos一词来源于希腊,意思是“目的”、“意图”。弗米尔认为,人类的翻译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行为活动。每一项翻译都有直指特定的读者,因而特定的读者在译语文本产生的过程中具有决定因素。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和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译者应熟知与译语文本读者有关的诸如社会文化背景、期待视野、知识体系等方面的相关信息。目的论有3个法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目的法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认为整个翻译过程都是由翻译行为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翻译的目的就是以人类行为理论为指导,把翻译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范畴加以研究。所以翻译就是有明确目的和意图,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连贯性法则是指域内连贯,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在目的语文化以及译文交际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是指语际连贯,即译文与原文在某种程度上一致,而这种一致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共同决定。

由于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必须服从于目的法则,翻译的目的要求译文连贯通顺,那么译者应尽力使句子读起来顺畅、连贯,这时连贯法则是符合翻译目的的。如果目的法则需要译文不必通顺,那么连贯法则则不适用。同理,如果翻译的目的要求译文文本再现原文文本的特色与风貌,那忠实性法则与目的法则是一致的,译者应尽最大的努力去再现原文的风格、内容及特点。如果目的法则要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有某种程度的差异时,那么忠实性法则就不再适用。因此,目的法则是普遍适用的法则,而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则是特殊法则。

本文将以目的论的3个法则为基础,研究《爱丽思漫游奇境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中译本是否很好地实现了译文目的、传达了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功能。

二 目的论指导下的童话翻译

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学翻译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不过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并不乐观,各种翻译版本充斥着市场,导致许多文学作品被误译、滥译,严重影响了儿童读者的身心发展。本文基于此就儿童文学的翻译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从而更好地推动我们儿童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少儿图书出版大国,儿童读物有9000多种,印数2000多万册,其中引进的翻译作品类读物占了一半左右。但是目前翻译市场的良莠不齐,出现了许多不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比如早恋、自杀、暴力等的内容,这些都给当前的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敲响了警钟。

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作品,它的对象是广大的儿童读者群,他们的年龄、心理、知识构架等特点决定了译者在具体翻译实践中,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译出儿童喜爱的语言和风格。具体到《爱丽思漫游奇境记》的翻译,根据目的论法则,译者首先考虑到的是译文接受者即中国儿童。译者应该明确儿童读者的接受特点: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其抽象逻辑思维仍带有较大的具体形象性。这一特点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注意语言的形象、具体与生动。要求语言不但充满意义,而且要浅显易懂、琅琅上口。这是语内连贯法则所要求的。

三 《爱丽思漫游奇境记》个案分析

本文以《爱丽思漫游奇境记》的几个中文译本为基础,从词汇、语法和幽默性等3个方面来探讨和阐述不同译者在翻译时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与译文目的的实现情况。

a.Vocabulary(词汇)

在词汇方面,童话故事的描述多用叠词、叹词和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而且用词浅显,力避艰深难懂的词语。

例:and I’m sure I can’t be Mabel,for I know all sorts of things,and she,oh, she knows such a very little!(Louis,62)

译本一:我也敢保证,我不可能是梅布尔,因为我懂得许多东西,可她却是一问三不知!(贾文浩,贾文渊)

译本二:我肯定不是玛贝尔,因为我知道各种各样的事情,而她,哼!她什么也不知道。(美锦等)

原文中用了一个叹词“oh”,对比两种译文,贾译省略了这一叹词,而后者用了中文中所对应的叹词“哼”,更好地做到了与原文的对等,实现了译文所要传达的功能。这一叹词将爱丽思不服气,不相信自己就是梅布尔的内心形象地表达出来,也向读者生动地传达了爱丽思自信的精神。人物形象通过这个叹词显得栩栩如生。而贾译的方法显得有些平淡,没有很好地实现译文的目的。

b.Grammar(语法)

So she was considering in her own mind(…),whether the pleasure of making a daisy-chain would be worth the trouble of getting up and picking the daisies…. (Louis,122)

译本一:她就开始琢磨着要编个雏菊花环,可是又不知道,起身去摘雏菊花是不是太费事。(贾文浩,贾文渊)

译本二:爱丽思又开始认真地盘算起来:做一只雏菊花会不会很有趣呢?要知道摘雏菊的麻烦可大呢?(美锦等)

由上可见,后者将原文的陈述句型改为疑问句,通过简单语法技巧的处理,让小读者脑海里呈现出一个手托下巴,浮想联翩的天真小女孩形象。改变后的句型在刻画人物方面更有生动力、感染力,非常直观,容易联想到当时爱丽思看着图画毫无兴趣的场景。

c.Humor(幽默)

在这部书中,原作者还运用了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幽默性。他运用大量文字游戏和语言修辞技巧,使小读者捧腹大笑,忍俊不禁。童话题材的作品中风趣幽默的修辞手法适合儿童的心理和气质,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本文就其中的一种手法pun(双关)来探讨具体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

“… the master was an Old Turtle-we used to call him Tortoise”“Why did you call him Tortoise,if he wasn’t one?”Alice asked.

“We called him Tortoise because he taught us,”said the Mock Turtle angrily. “Really you are very dull!”(Louis,170)

译本一:

赵译:“……我们的先生是一个老甲鱼――我们总叫他老忘。”

爱丽思问道:“他是个什么王,你们会叫他老王呢?”

那素甲鱼怒道,“我们管这老甲鱼叫老忘,因为他老忘记了教我们的工课。你怎么这么笨?”(赵元任)

译本二:

“……校长是一只老乌龟―我们都叫它陆地龟。”

“既然它不是陆地龟,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叫它呢?“爱丽思不解地问道。

“因为它总是忘了该教我们的功课!你怎么会问这么愚蠢的问题?”那假海龟怒气冲冲地说道。(李汉昭)

Tortoise 与taught us谐音,构成了双关。译本二从字面上看符合了原文的意思,不过却失去了原文的幽默效果。原作者在这里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段主要是为了制造谐音趣味,让人发笑,因此所用的词句和意思没有太直接的关系,需要以轻松、幽默的方法翻译出来才能真正体现原作的风采。译本一的方法把“老王”和“老忘”这对双关语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理解原文的同时,把这个假乌龟的愚蠢、无知的形象给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做到了忠实原文并照顾译文读者的这一要求。

d.以归化为主

儿童文学的翻译也应该以归化为主。童话不同于成人文学,儿童的年龄小,认识水平有限。翻译童话时应把目标读者的这些特点考虑在内。从“情”讲,它必须首先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具有娱乐、陶冶情感和宣泄的作用;从“智”讲,它必须发挥一定的社会化功能,具有认知作用和教育目的。现在的儿童文学翻译应以这些作用为出发点和目的。儿童的情感需求,儿童的认知水平,对儿童的教育措施等,都离不开具体的文化背景,要达到以上的文学作用,就必须在翻译时以归化为主。

例1.In another moment down went Alice after it, never once considering how in the world she was to get out again.(Louis,188)

译文:不管四七二十八,爱丽思立刻就跟进洞去,再也不想想这辈子怎么能再出来。

原文用了倒装,表现出爱丽思强烈的好奇心和儿童特有的冒险精神。译文对此用了归化的方法,做了适当的补偿,加了一个同样表示情态的俚语“不管四七二十八”,做到了功能上的对等。

例2.However, this bottle was not marked “poison”, so Alice ventured to taste it, and finding it very nice.(it had,in fact,a sort of mixed flavor of cherry-tart, custard,pine-apple,roast turkey,toffee,and hot buttered toast).She very soon finished it off.

译文:然而这回瓶子并没有“毒药”的字样,所以爱丽思就大着胆尝了尝,那味道真是好吃(有点像樱桃馅饼,又有点像鸡蛋糕,有点像菠萝蜜,又有点像烤火鸡,有点像牛奶糖,又有点热奶油面包),所以一会儿功夫就稀哩呼噜地喝完了。

原文出现了几个文化词,例如:“custard” 是乳蛋糕,是用牛奶、鸡蛋、调味品,有时再加些糖混合,经蒸煮或烘烤直至凝固而成的一种食品。在这里,倘若不顾儿童读者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势必会影响小读者对瓶内液体可口味道的理解,所以应采用归化的方法,使我们的小读者耳熟能详,乐于接受。

四 结语

功能派翻译理论继承了传统译论中的合理成分,又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束缚,打破了传统的单向度能动介入,使翻译批评跳出“直译”和“意译”的二元模式,形成了多元化的翻译批评标准。而其中的目的论是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它首先认为翻译是一种带有特定目的的人类行为,而不是单纯的语言层面的转换问题,并且对翻译行为过程进行了研究,所以翻译的对等是指译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处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不仅从语言本身,更在文化中实现了功能上的对等。但是目的论偏重于译文功能的研究,为译文的效果而进行有目的的“改写”,大大弱化了原文本的功能,有可能跌入“为翻译而翻译”的功用主义的陷阱,偏离翻译研究应循的轨道。同时也会因为认为目的论可以解释一切翻译现象,夸大目的论的指导作用,反而会不利于翻译研究的发展。因此翻译界还是应该提倡多种翻译研究的共存,以促进翻译这门学科在取长补短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本中的翻译研究中,目的论要求译者在翻译作品时把读者放在第一位,以读者为目的。儿童文学的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前弄清楚儿童读者的具体需求、审美、文化背景等因素,克服传统的语言学为导向的翻译行为的缺陷,打破僵硬的逐字逐句的翻译策略,把读者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实现译文在译入语环境和中被接受、认可,从而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

注:本文系重庆三峡学院2008人才引进资助项目系列成果之一,2008-sxxyqn-17。

参考文献:

[1] 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 Carroll L.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and through the looing-glass. Carroll Toronto:Bantam Books,1981.

[3] 贾文浩、贾文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

[4] 美锦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5] 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6] 李汉昭:《爱丽丝漫游奇境》,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7] 金燕玉:《儿童文学初探》,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

[8] 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