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2篇】正文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2篇】》

时间: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篇1

摘要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是由三个基本构成因素所体现出来的,即:真实、具体的空间境象;意象统一,情景交融的空间境象;高度的艺术手法所强化的使观者继续再创造诱发媒介。山水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艺术成就很高,在中华民族传统绘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那么,究竟什么是意境呢?意境一词,最早见于诗论,在画论中出现则相对较晚。山水画的意境说,似乎可以视宋人郭熙的《林泉高致》为其发端。其后,意境便被作为衡量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品评标准。至明代笪有光的《画筌》中第一次使用了意境一词,而且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的发挥,之后明清两代画论中,对意境范畴中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有所阐述,其中不少精辟见解构成了我国山水画论中的意境理论。那么意境就可以定义为:作者在绘画创作中通过时空景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合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总之,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写景即写情,在这种有机结合中,山水画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以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象,同时又包含着深厚、耐人寻味的意蕴。正是这样的意蕴和境象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独具特色的境界。它不仅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

关键词: 山水画 构成因素 意境传统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山水画意境的理论构建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自然的美好景致与人的想象相结合,是意境形成的根源。春山如笑,夏山积翠,秋山如妆,冬山似睡;泰山雄伟,华岳险峻,峨眉神秀,衡岳苍翠⋯⋯大自然人格化的特征,给予画者深刻的启示。清人黄钺就总结了前人经验,概括出意境的二十四种品位特征: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超脱、纵横、淋漓、简洁、明净、空灵、韵秀⋯⋯较为全面地阐明了以气韵生动为主的自始至终气脉相连,生生不息的意境特征。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所著的《诗格》中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三境说,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尔后,晚唐诗人、评论家司空图则著以《二十四诗品》,以四言韵语论述诗歌风格,为后世所重。到清末民初,王国维进一步总结了我国古典诗论成就并结合西欧资产阶级美学成果,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意境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虑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深,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创作。”在山水画高度发展的同时,画论也相应地触及到山水画的特殊艺术境界问题。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了“真景”说,主张“度物象而取其真”,并阐明“真者气质俱盛”。在此以前,山水画论多沿用人物画论“气韵”、“形神”等概念。唐代王维极早地把这一诗学的审美要求借用到绘画上,并从理论到实践上指导自己的创作,形成早期传统山水画意境的构成格调。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在其“论山水树石”一节中,虽也有“凝意”、“得意”、“深奇”的说法。但这一时期对于“意”的提出,仍属创作中的主观意兴方面,而没有涉及到意与象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于当时山水画尚处在形成时期,从理论上还不可能提出山水画的特殊艺术境界问题。直至宋代,在山水画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山水画论也才日趋成熟。郭熙在其《林泉高致》中,开始具体的阐发“意”的概念。他说:“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他所谓本意是指山水可行可望而不如可游可居,是封建士大夫“渴慕林泉”的本意)。同时,他还明确使用了“境界”一词,说:“境界已熟,心乎以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由此可以看出,郭熙已经接触到山水画意境的问题。山水画发展到元代,在主观意兴表达方面则有了划时代的突破。重内心表现,重写意抒情,重以书入画的元代文人画家,在山水画审美意趣和笔墨表现上,作了深度的探求,对明清山水画影响很大。使明清文人对意境和笔墨的认识也更趋丰富,明清画论中论意境的著作很多,如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石涛的《画语录》、恽寿平的《南田画跋》等,内涵丰富,极具理论深度。

二、中国山水画的特征及其类型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和中国民族灿烂而又沉郁的哲学和历史相连的。较之其他学说,儒、道二家思想在塑造中国文化的面貌和精神特质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反映到美学上大致可以说儒家美学崇尚“和”,而道家美学追求“妙”,两者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两者相互补充而协调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协奏曲。中国美学的基础范畴大都强调其功能性关系,如:阴阳、有无、形神、虚实、刚柔等,即儒家美学的基本精神更加偏重于实践、理性,即儒家的美学是艺术的人生化。从比较意义上讲,道家美学似乎更加强调审美自身的表现理性,即人生的艺术化,把握了超功利的审美关系。而中国艺术中重平淡的风格就与道家思想有关,如传神写照、得意忘形、气韵生动、空灵、意境等命题都与此相关。如“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就是追求某种“韵外之致”。可以说,儒道两家的结合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美学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深厚底蕴。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具有丰富的面貌。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所画的是作者长年生活的关中一带的雄壮山景,雄奇险峻、气势磅礴。它比之元代以后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也包含着画家思想感情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较为客观地描绘自然。所以画中所体现的意境富有深厚的内容,给予人们审美感受也是丰富的,在这种好似纯客观地自然描绘中表达了一种生活的风情和人文关怀。再如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就不像北宋山水画那样全景式的表现自然物象,而是根据作品意境的需要,对客观景物做大胆的裁剪取舍,选择最能表现此刻诗境的局部与细节:整个画面只画了一叶扁舟上的一个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四周除了寥寥几笔微波,几乎全为空白,但却突出地表现了一种空旷寂寥、寒意萧条的气氛,同时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境界。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艺术意境的创造,即需要屈原缠绵悱恻,又需要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按宗白华先生的说法,中国美学史上有两种美:芙蓉出水、错彩镂金。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境界,那就是初发芙蓉比之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这种观念不仅反映在造型艺术中,甚至深蕴在中国的一切艺术形态中,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中国山水画的构成与欣赏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计白当黑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着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涵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与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有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象和想象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

当任何一件艺术品展示在观众面前时,一方面作品本身塑造的艺术形象把观众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发起人们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感情的波涛,另一方面观赏者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个解释作品的形象。有时甚至以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去补充作品里的艺术形象的内涵,所以欣赏者有再创作的性质。再创造就是欣赏者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由于欣赏者所在的时代不同、阶级地位不同、个人的生活、审美经验也有所差异,因此再创造的过程结果决不会一样的。

意境,是使用的十分普遍的美学概念。然而,却是中国山水画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标准,也是山水画家创作的原则,更是欣赏山水画的原则。意境就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产生的意象,新的意境是创造而不是重复,一个艺术家只有生活常新,感觉常新,思想常新和意匠手法常新,才会不断创造新的意境。

(作者简介:周一新,男 宁夏书画院院长,自治区“313”人才,自治区美术家家协会副主席)

浅谈中国山水画意境 篇2

【摘要】意境”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是构成中国山水画艺术美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创作者对美追求的必然之路。古往今来许多的画家把对于意境的追求当成是山水画创作的最高美学追求。在创作过程中一幅意境如何会与创作者的绘画观念、学识水平、生活阅历、审美修养、人格品行、绘画技巧等因素密切相关,它是最能表现创作者画中的情感是否于画情景交融。我的论文主要是从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内涵和营造等方面来论述的,并以此来对中国山水画意境有一些了解。

【关键词】意境营造 基本特征 主要手段 重要性

前言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概念,而意境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精髓所在,许多画家的作品中除流露的笔墨以外,看不见却可以感知的某种气息,则正是山水画的生命与灵魂,因此意境在中国山水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意境的内涵

“意境”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可见其最早源于文学作品,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更早的接触到了这一美学范畴。唐代的王昌龄的《诗格》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明代朱成爵在《存余堂诗话》中则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概念。到了明末清初,王国维进一步总结了我国古代诗论,并结合西欧美学成果使意境说更加系统和完善。

二、意境的营造

要创作出情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胜、意境深远的山水画作品,首先是要正确处理好“景”“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借助特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形式才能实现。“景”“情”“意”三者之间是一个递进的关系,由景生情、由情表意,由此进入妙境,这是画家的作画最高境界。具体到一幅山水画意境的营造需囊韵录父龇矫嫒胧郑

1.构思与立意。一幅山水画意境的如何,格调的高低与否跟作者本人的绘画观念、学识水平、生活阅历、审美修养、人格品行、绘画技巧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山水画的具体创作时,要营造什么样的意境,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要精心地构思、立意,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才能有的放矢。构思是指作者孕育作品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它是决定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步,其主要任务是将生活素材在头脑里加工成全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它包括立意、选材、确定表现形式等,其核心内容是立意为象,既确定作品表现的主题,而主题内容各式各样,有的简古,有的奇幻,有的秀美,有的苍老,有的淋漓,有的雄厚,有的情逸,有的余味……不论何种意境的营造需经历一个以情观景、触景生情、寄情于景,最后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奇妙境界的过程。

2.选材与构图。选材的恰当与否,构图如何直接影响到意境的表现。山水画的题材主要是以描绘自然景象为主,辅以点缀车马、房舍、舟桥、人物等,同时因地域环境、四季、气候的不同,自然景象变得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加之通过山水画特有的构图形式进行表现作者的意图。而具体到一幅山水画中所能描绘的对象总是有限的,这就要求作者要善于精选物象(题材)巧妙经营位置(构图),以实求虚,以有求无,以真求神,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才能营造出“象外有象”的有“意境”的艺术作品。

3.绘画语言的确定。绘画作品的内容最终要通过一定的绘画语言,才能表现成为可视的感性形象,也是营造意境的具体艺术形象。山水画的绘画语言也是运用点、线、面、色等视觉造型语言。其中点、线、面等造型语言主要通过中国画特殊的工具(毛笔)和材料(墨、纸)及表现技法产生的。意境营造是作者进行山水创作的要解决的重要的课题,也是最高追求,它包含了作者的“情”和“意”,其情主要是源于作者登山临水时的“触景生情”或写胸中之逸气时的激情,而“意”则是“迁想妙得”之审美修养的积淀、精神境界、人生感悟。只有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所描绘的对象之中,成为一种客观物化的情感,即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才能创造出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的“意与境合,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意境。

三、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基础、特征与主要手段

在中国山水画中意境很重要,那就要了解一下它的形象基础、基本特征和主要手段。

1.境象传神是意境形象基础。一定的境象创造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境象描绘上的,依赖于画面境象给人以美感,引起主体与观众的想象和联想,而境象的描绘又必须由一系列事物的“形”所构成。形的第一层意思是物象的形状、形态。从“形”的分类来看,中国画属意象美术范畴。它们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事物外在的、表象的、可视的,而神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隐含的。因此,历代的画家无不以神似作为绘画的最高要求。因此,山水画的形式创造必须与内容相联系,并把内容放在首位加以考虑,这是因为意境是山水画的核心内容,是山水画的灵魂和最高审美标准。

2.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征山水画作品,要力求做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借景言情,从而表达主体的思想感情。景是情的“物质外壳”,情是景的“精神内核”。中国山水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表现出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认识是融入了画家的情感、理想和愿望的,是画家胸中丘壑、胸中意象的呈现,画中的境界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

四、关于中国山水画意境的思考

在我们眼中一幅好的画就是在颜色、布局和用墨上下了功夫,一般不会考虑到意境的问题,认为没什么重要的,其实不然在中国山水画中意境是山水画的生命,是画的精髓所在。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会把你带入其中,让你心驰神往,并使你在遐想中,与作品交融在一起,达到“画我合一”的美妙境地。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创作也当以巧妙思意境为宗旨。?意境的魅力是神奇的,它为欣赏者提供了宏达深邃的审美空间。“天人合一”与自然的亲和,是山水画的基础。

在我的创作中我会用心的去感受画中的意境,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画中去,更深刻的体会情与景的融合,感受意境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

参考文献

[1]黄菊生著《中国绘画概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2]许祖良《中国古典画论选译》辽宁美术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

[3]周积寅编著《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4]王宏建《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