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中国过年有哪些风俗2篇正文

《中国过年有哪些风俗2篇》

时间: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这次为您整理了中国过年有哪些风俗2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中国过年有哪些风俗 篇1

天津过年的风俗

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蒜”。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天津还有春节贴吊钱儿的习俗,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山东过年的风俗

山东的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农村还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上贡品,烧香烧纸,人们称之为“发纸”。当然还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楼”,祭拜各方天神。在山东农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头拜年的习俗,一大早天还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给族中年老的'长辈磕头拜年,小孩拜年还要给“压岁钱”。在吃过早饭之后,家族中所有女子给族中长辈磕头拜年。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族男子到祖坟上祭祖的习俗,祭祖要带上丰盛的贡品、纸钱、香铂,并且还要带上很多鞭炮,以告慰祖先神灵。初三初四则是走亲戚的日子。

山西过年的风俗

山西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过后,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山西人在腊八节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民谣:“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每逢春节 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陕西过年的风俗

陕西人一进腊月,就忙和起来了: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

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还可以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不能动用扫帚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有哪些被遗忘的春节习俗

迎婿日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赤狗日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祭财神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赶五穷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送穷鬼

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人日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传统文化春节习俗 篇2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8、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9、扩展:

客家人和其他汉族一样庆祝许多同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其中又以春节的庆祝最为隆重,而且极具客家文化特色和浓烈的乡土色彩。本文采用实地调查观察和相关文献资料相结合,旨在描述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春节习俗以及从中反映出来的客家传统文化。

一、相关概念

本文要谈到客家人,那么到底什么是客家人?什么样的人才属于客家人?客家的称谓怎么来的呢?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韵学》中认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

客家人是我国汉民族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组成部分,许多学者从客家这个群属所特有的文化特质―客家方言的角度来区分客家人和非客家人,他们用“方言群”(group of dialect,or dialectal group)来界定客家。一个客家人之所以把另外一个客家人归入自己的群属,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对方操有与自己相同的语言―客家方言,同样,其他群属之所以把客家人从自己的群书中区分开来,最爱简单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在于客家人在语言上与其他的群属迥然不同。

本文,笔者将用“方言群”来界定客家人,而不用民系和族群等概念,首先,我认为“方言群”的概念更能反映客家人的本质特征;其次,我认为“方言群”这个概念与民系、族群相比,它强调的方言,更加客观和直观。

二、客家人春节习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大家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家人也陆续赶回家过年。通常家长会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各家各户会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将门窗都清洗干净,还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准备过一个干净的年。接下来,就是过大年了,这一天客家妇女们会很早就起来,准备年夜饭的食材,男士则会起床开始在厅堂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在各自家门外燃放鞭炮,宰杀鸡鸭,并点上香烛插放在门前,小孩们则要跟着大人一起作揖拜祭祖先和各方神仙。

除夕晚上,勤劳的客家妇女准备好丰盛的年夜饭后,先会将一些饭菜和肉、糖果、水果以及酒水摆放在客厅挂有祖宗画像的供桌上,还会在香案上点好香烛,家族的每个人都会祭拜列祖列宗并许下新年愿望,此外还要用一个大的盘子盛上煮熟的鸡鸭、酒水、水果、饭菜、米果,到自家门外,由自家长辈端着盘子,对着四面双腿做微微下蹲得动作进行祭拜,其他族员则会点燃鞭炮,并点上香烛,然后一起作揖祭拜各方神明,祈愿。接下来,大家便可就坐,开始品尝丰盛的年夜饭,说到这个年夜饭,笔者所调查的客家县也是有讲究的,年夜饭的餐桌上必然有几道必不可少的特色客家菜肴,比如鱼丸、肉丸、鱼包子、米粉肉、拼盘、炒鸭肉、炒香肠等,还有吃年夜饭的座次是很有讲究的,家里最年长的人会坐在上席,旁边坐长者的妻子,长孙也是坐在最年长家长旁,依次则坐着其儿子,小孩坐下席,客家妇女则依着自己配偶坐,而以前客家妇女是不能上座吃饭的,只有等客家男士吃完后才能入席吃饭,改革开放以后,妇女的地位得以提高,她们才开始可以和客家男士一起入席就餐。饭后,各自家便会准备好茶水和瓜果、零食,大家聚在一起吃零食喝茶聊天,家人会将灶具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都要整夜灯火通明,当地称之为“点岁火”,甚至有些地方猪牛舍也要点上灯。正月初一凌晨,各家各户便开始准点燃放大串的鞭炮,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各家还会在大门口贴上鲜红的春联,同时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当地客家人叫做“封岁”,也有叫“上红”。

正月初一,大家都会起得很早,全家一起吃素,人们见面互相拜年说些诸如“恭喜发财”“身体健康”之类的吉利话。小孩们穿着新衣,争相向长辈拜年,长辈则会给小孩发压岁钱,同时工作了的人还会给老人压岁钱。

正月初二至初五,客家人都会开始走亲戚拜年,尤其是新婚女婿是必须要到女方娘家去拜年,一般都是夫妻两人一起去,可以当日回,也有住几天的,但是去的话是要注意客家人的礼节的,一般要带上一些水果、米果,一只小母鸡和香烛、鞭炮、红包等,到了岳父母家后,还要到女方家的仙灵墓前或者灵位前烧香点烛,燃放鞭炮,以示对女方家人和祖宗的尊敬。其他的亲戚,倒没什么特别之处,带些礼物即可。

除此之外,每年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期间,当地客家舞龙舞狮队都会出动,到各家各户去拜访,当地称为“打龙灯”和“打狮灯”,一般客家舞龙或舞狮队会由舞龙(狮)、吹唢呐、敲锣打鼓等成员组成,人数没有规定,一般为七至十五个,舞龙舞狮队每到一户人家或是一家商户门前,会先派一个主事的。人去发帖,询问是否需要舞龙舞狮,若是需要的话,这家人会点燃准备好的鞭炮,舞龙舞狮队则会敲锣打鼓,吹着唢呐舞龙舞狮,绕着这户家的门前、客厅、神台、以及各个房间舞一圈,场面非常宏大和热闹,舞完后,会给他们一个红包,请大家坐下来喝茶吃食品。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又称“上元节”,客家人会照着年夜饭的规格准备一顿团圆饭,因为这将可能是一家人这一年最后一顿能够全都聚齐的饭了,这也会将过年的气氛推到一个新的高潮,十五一过,勤劳的客家人则会陆续奔往各自的工作岗位了。

其实,不同地区的客家人,过年的习俗也许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同样都会有浓厚的年味和热闹的庆祝方式,因为传统的客家人们始终保留着古代中原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底蕴。

三、客家人的春节习俗透出的客家传统文化

“客家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客家语言、历史、艺术、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客家特产、客家民性以及客家传统价值观念和宗教意识等等。”

客家人的春节习俗可以完全透视出客家传统文化,首先,客家人无论是平常还是过年过节,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使用客家语言进行交流,比如拜年的时候说的吉利话都是用的客家方言,很好的反映出了客家的语言文化魅力。其次,客家人从初一至元宵,传统客家舞龙舞狮队和唢呐队、山歌队的表演也无不彰显出客家的传统艺术魅力和能歌善舞的本领。

其次,冬至一到各家各户都会蒸米酒,开始晒制香肠和腊肉,打鱼丸等传统特色客家食品,充分地展现了丰富的客家饮食文化。另外,客家人平时饮食节俭,以素食粗粮为主,而逢年过节时则十分大方,讲究六碗八盆十样,菜肴实惠量足,客家人有“胁年胁节”之说,意思是一年到头节省下来的就是为了过年过节时用。不管穷人还是富人,过节时都要有鱼有肉,饲养了一年的猪、鸭、鸡等,平时舍不得吃,等到过年过节时便杀猪又杀鸡,全都拿出来招待客人,这一切无不体现出客家人的那种勤俭节约、热情好客的价值观念和为人处世的方式。

最后,客家人春节期间,会有一系列祭拜各路神仙、灶神、列祖列宗的活动,这都是客家人传统的宗教活动,透露出一种浓厚的崇尚宗亲、敬奉祖先和神灵的观念,但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客家人对祖先的敬奉要远超过其他神祗,敬奉的礼节和规格也要比神祗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