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推荐八篇正文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推荐八篇》

时间: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1

学习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它吸收了现代课程论的最新成果,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的理念需要有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它在呼唤着能够对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准确诠释,以新型的教学方式完美实施课程标准的新一代名师。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比如,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口语交际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2

开学后,学校组织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又一次学习,感觉受益匪浅,现略谈几点体会:

一、新的课程教材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而是采取综合的教而是采取综合的教,帮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帮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

仅仅依据某一种教学方法编写的教材是不适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的。现在几乎从每一套通过审查的教材中都可发现视听法、交际法、认知法、全身反应法、提示法等提倡的方法的应用,可谓兼收并蓄,并集各家所长。例如,从课堂教学的技术层面来说,新的课程标准所建议的课堂活动类型有:①调查和采访活动,包括专题采访,民意调查,做出决定或选择并解释原因等;②探究活动,即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用数字说明具体的事情,比如模拟购物、模拟储蓄等活动,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③合作学习活动,即学生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或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小组活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应承担具体的任务,并要对自己的任务负责,通过合作最终完成共同的目标。小组活动中,应,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条件,有效发挥每个的学生的特长。

二、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

新的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看作“空的容器”,对学生灌输知识填塞容器,而是认可和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

和探究等方式,发展思维能力和生活技能。要为学生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教学中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其它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独立指定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并根据自我评价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逐步把学生塑造成为自主学习者。

三、系列配套增强了教材的选择性、拓展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有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配套读物、录像带、多媒体光盘等。这些材料加强了教材的弹性,为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条件。此外,教师也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合理熟练利用多媒体材料进行授课,提高教育效果,培养学习兴趣等等。但对于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建立在认真研究课程要求,透彻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水平的基础上,使之与教材相辅相成,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

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同伴、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关注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综合性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

总之,新课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新学期教学活动中,我们一定按照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实践,运用新课标理念,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使我们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3

听了王老师关于新课标的解读,特别是新课标下第一学段有效阅读教学策略分析,使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能更好的指导我的教学,有效合理的使用教材,开发教材,更加透彻的了解低段孩子的特点,使课堂变得轻松高效。我收获了很多很多。

汉语文学习,识字是基础。没有足够数量的识字基础,很难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因此,第一学段的阅读,必然要基于充分扎实识字的基础上。于识字而言,阅读的文章是识字的载体,其表情达义居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因此,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下特点。

(一)基于识字写字的阅读教学

识字原本是为阅读服务的,但是在起始阶段,学生识字量不够的情况下恰好相反,阅读要为识字服务。听读识字,在朗读中识记生字。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要做到字字过目。识字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课文更多时候是识字的情境。阅读是以朗读感受为主要形式伴随着识字进行的。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朗读课文的要求应尽可能低些,以听入手,以带读、跟读和指读为主,重在培养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字字过目,出声朗读,边读边有意识的记忆生字”。听读、带读、跟读都强调老师的示范作用。对于识字不多的孩子来说,如果直接读文,很难把句子读通顺,既起不到读懂文章的目的,更容易导致顿读和唱读。所以,学习开始由老师示范朗读是必要而且是必须的。通过老师的示范帮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受文章情趣。同时,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也有着重要作用。听读过程中,学生宜同时轻声跟随并指读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进行识字。

第一学段选文浅显易懂,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识字环境,使学生不孤立、枯燥地学习单个汉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多带领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当然,作为检验并形成独立识字能力,还应该进行单个字的认读练习,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

(二)以教读、感受为主的阅读教学

第一学段应该以读为主展开阅读教学。前面已经提到教读要注意范读、带读、跟读,在这里还是要强调这样几方面:首先要读准确,准确不只是把音读准,关键是逻辑重音,要把句子读通顺。其次是先有感受再有感情朗读,没有感受就谈不上感情,必然导致矫情造作的读。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应注意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较难理解的课文,采用教师带读,学生跟读;教师范读,学生仿读的形式。以对话为主的课文,采用分角色朗读。描写景物的课文,采用轻声地自主欣赏性读和全班自主朗读后集体交流的形式读。情节生动的课文,采用表演的形式。为了激发兴趣,可将竞赛、游戏等贯穿“读”的始终。

以读为主,并不是不理解,而是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在读中理解一些生字新词的意思,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背诵、表演等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词句,并在语言环境中初步体会句号、逗号、感叹号及问号的用法,了解一些语文基础知识。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尤其是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应认真解答。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打消学生的顾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读文中的真实问题。

(三)自主表达下的阅读教学(乐于与人交流)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乐于与人交流感受”,这即是一种语文实践。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孩子表达的欲望,积极与同学交流感受、联想、想象。大胆表达,说真实的想法。作为老师要格外注意保护孩子表达的积极性,同时应该意识到,既然是感受,那么一定是个性化的,也就没有对与错。因此,教师不应该否定学生的感受,而应该作为倾听者认真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并把相应的感受送到朗读中去,促进学生的理解。

图文结合是有效促进理解与表达的好方法。第一学段的课文大多图文并茂,图画内容是对课文内容有益的补充。无论是识字、学词,还是理解感受,都有极大的帮助。

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课程标准还提出“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教师应大力提倡课外阅读,并积极在校内为学生创设读书的环境、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时间引导学生阅读,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收获的舞台,从而激励学生保持主动阅读的积极性。

总之,听完本次讲座,使我对课标,对教材,对学生都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受益匪浅,一定要好好的消化吸收。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4

学习初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对新课程学习,我深有体会:

首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象,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教师要转变观念。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第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转变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必把每一篇课文都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特别是像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应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5

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是对原实验稿的完善,通过仔细认真的学习,我们会发现其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所彰显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其中,有的是坚守、重申,有的是调整、改进,有的是补充、增加。比如: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定位和基本特点的问题,关于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目标的问题,关于语文课程具体内容的问题,关于课程实施建议的可操作性问题,关于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问题,关于识字写字教育的问题,关于课程标准体例和语言表述的问题。课标在习作教学、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也做出了诸多调整,比如强调习作的低门槛,突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要求‚设计的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体现语文特点,内容适量,便于实施‛,等等。 这些基本思想和精神聚焦在几个核心概念上,这几个核心概念形成了新课标的核心范畴。就是:语文特质 语文素养 语文实践—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所以,对新课标的领悟和践行,不妨从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这几个核心概念入手。

一、语文特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程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语文课程的特质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争论无定论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强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经过讨论修订,新的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显然,这一慎重研究、修改后的表述,把语文课程的特质聚焦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进而突显了‚实践性‛和‚综合性‛。与此同时,课标又坚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特点‛。这样的表述,我以为,就会把大家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争论中摆脱出来,又引导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去关注和研究语文的特质。无疑这是重要的,又是智慧的,其实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揭示了语文的特质: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两个观念,其一便是‚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可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他进一步指出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我觉得称其为‚核心目标‛一点不夸张。也揭示了语文的特质。所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当统一于此——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可以这么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不断彰显着语文的特质,让语文成为语文。但长期以来,直至现在,语文教学只重视内容而忽略方法,忽略形式,忽略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现今,新课标的颁发,我们更应当坚定不移地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下足功夫,让语文真正归位。

二、语文素养:语文的‚核心任务‛大家都会清楚地记得,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的规定和表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修订稿保留了这一表述。这是一种坚守。也道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特质,而围绕这一特质展开的任务是‚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所以说这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

到底什么是语文素养?各有各的理解,课标修订组负责人温儒敏教授是这样说的:‚‘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体现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课程标准所说的‘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温儒敏教授把语文素养界定在三个重要方面:听说读写能力、文学文章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而这三个方面,都离不开语文的特质,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因此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应当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

三、语文实践: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课标的第一核心概念,‚语文素养‛是第二核心概念,而‚综合性、实践性‛则是第三核心概念。实践性与综合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践的东西往往具有综合性,所以我认为实践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说到语文实践,自然想到惯常使用的‚训练‛。提到‚训练‛记得钱梦龙先生有过这样的提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位主线。净不是针对语文来讲的,但相当一段时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影响,说课、评课都好引用。从现今的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如果语文教学以训练为核心,或曰以训练为主线是不行的,训练只是语文实践的一种方式,‚语文实践‛这一概念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大大超过了语文训练,语文实践的形式、方式更丰富、更开放。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实践方式,使知识‚活‛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些能力学生是可以带得走的。根据以上认识,语文训练现在虽然仍在语文新课程中,但 ‚训练‛一词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出现。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6

小学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标是教育部进行的一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适应现代教学理念。西宁市教育局也安排了一系列的新课标学习,20xx年7月11-12日我在贾小庄小学现场聆听专家的讲解,颇有收获。在暑假期间我又研读了《英语课程标准》,在这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学习并结合自己日常教学,我体会到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而要做好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就要了解新课程对小学英语的要求,以指导教学实践。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学,要让学生有兴趣,我们首先得让学生感到英语易学,其次让学生乐学,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式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的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采用听、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使学生从动脑、动口、积极思维参与教学活动。如低年级学生可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将其编成儿歌、童谣。课堂中多采用游戏教学法,加上教师灵活亲切的身体语言,使得课堂丰富多彩、轻松活跃。培养学生能在图片、手势的帮助下,听懂语速较慢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三、创设情景

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表情和动作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情景,相互交流,启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直观情景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之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技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文来创设情景,如打电话、购物、生日聚会、旅游、问路等。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随着教学实践的开展,相信有更多的精神和要求等待进一步的学习与领悟,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会不断的努力、不断地尝试,争取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全新的面貌、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面对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好成绩。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7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

这种“以学论教”的评价体系,要求我们教师备课方式要有根本性的转变,首先要更多的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映,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的再现教材,备课时要了解学生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也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学论教”的每一堂课。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观念的转变。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心的转移,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了些什么等等。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能力不再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了。只要这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可见,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是必要的,但似乎不够,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行行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更具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堂管理能力是必要的,但是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是教师课堂管理的新课题;课堂环节的设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不同,不能完全按事前设计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更关注的教师的随堂机智。总之,以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囚犯,其内涵正在一点点发生着 “重心得转移”和变化。

因此,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是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的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进一步说,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不可推卸的主要职责。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转变现行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的传统做法.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8

学习新课标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和师生角色的转化!

1、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

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2、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

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

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说真的,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但我并没有认真地去研读过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上也是浑浑霍霍,凭着十几年的老经验不知误了多少子弟。去年第二个学期以来,我摆正了心态,挥手告别过去,认认真真,真真正正地研究教学,以求自我专业的发展。我开始学习其他教师的论文,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教师的论文中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因此,带着疑问,我认真地学习了这个新课标,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 、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四、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新教材仅提供一些简单的素材,因此,还要我们教师细心揣摩发现与思品教学背景相关的素材,挖掘思品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日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发生的问题,真正做到“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用聪明智慧的火花点燃每一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