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优秀5篇正文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优秀5篇》

时间:

在生活中,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篇1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聚集。这既是他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然而,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限制,农民工的“空间城镇化”并不代表身份的市民化,也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享受和市民同等的社会权利和公共服务,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公共服务和福利作为一种社会屏蔽机制依然在起着身份区隔的作用。同时,受制于家庭经济能力、社会关系网络、城市社会排斥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流动过程中作出了携带或不携带子女进城就学的家庭决策,从而形成了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随迁子女问题主要表现在入学机会、就学途径、经费保障等方面,问题显而易见且相对紧迫,同时他们的空间流动会对城市教育资源分配形成冲击,触及了相关主体的教育利益,因而更容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也较早成为政策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则主要表现为安全、生活、学习和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较少直接触及其他主体的利益,自然难以形成“利益冲突式“的社会关注效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相对滞后,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弱势和弱小群体,作为家庭结构肢解化的承受者,作为中国城镇化不完全发展的代价承受者和衍生现象,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据全国妇联课题组x年报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1]。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估算的2443万留守儿童数量相比,[2]十年间约增加了1.5倍。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数量多、增长快的态势,可以预见,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征途中,农村留守儿童将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

当前,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儿童多持“问题化”的研究进路,存在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夸大化、标签化甚至污名化的倾向,把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本文以浙江省、山东省、重庆市、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甘肃省10省(市)9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为样本,通过统计和推断方法,整体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特征,摸清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真相,深入探究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在身体、心理和学习等方面的差异,科学判断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态势,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和潜在问题提供有效的实践应对策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对于“留守儿童”的认定标准,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父母外出的结构,即双方均外出还是仅单方外出;二是父母外出的时间,即不能与子女见面的时间为半年以上还是一年以上;三是留守子女的年龄,即是18岁以下还是15岁以下或者12岁以下。我们这里所呈现的数据是父母至少一方外出、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在义务教育学校读书的儿童。为了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我们把留守儿童分为三类:一是父母双方外出的完全留守儿童;二是父母一方外出的半留守儿童,其中包括父亲外出留守儿童和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两种。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特征

1.农村留守儿童占39.69%,劳务输出大省尤甚

在我们所调查的9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有3750人为留守儿童,占39.69%,比全国妇联课题组根据《中国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的37.70%高出两个百分点。但是,全国妇联课题组是按0~17岁全口径计算的,如果仅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计算,则农村留守儿童(2948万)仅占农村同年龄段学生数(10128.5万)的29.11%,这样我们的调查数据要高出六普数据10.58个百分点。在所调研的10个省(市)中,农村留守儿童比例超过平均值的省份有河南(57.82%)、山西(44.25%)、湖南(44.11%)、重庆(43.17%)和湖北(40.16%),尤以河南省数量最多,可见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

2.完全留守儿童高达43.36%,父亲外出留守儿童最多

从父母外出结构看,有43.36%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达1626人,如果按照严格的留守儿童定义,即父母双方均外出且一年以上不能与子女见面,那么,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的比例为17.21%。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为半留守状态,达2124人,占56.64%。在半留守儿童中,父亲外出的占82.82%,为1759人;母亲外出的仅有365人,占17.18%。男子作为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创造者,外出打工比例高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甚至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而母亲作为对孩子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性人物,留守家中陪伴子女、从事农业生产应该是家庭较为理性的决策,对缓解社会矛盾意义重大。

3. 留守儿童呈低龄化趋势,年轻外出母亲更倾向子女留守

尽管从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对数量上看4~6年级最多,占50.68%,7~9年级次之,占33.58%,1~3年级最少,仅占15.74% ,但是从留守儿童占该年龄段儿童的相对比例上看,1~3年级最高,达44.05%,4~6年级次之,占40.26%,7~9年级最低,只占37.96%,小学高于初中,小学低年级多于小学高年级,基本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这与范先佐教授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3]农村留守儿童低龄化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有关。一方面,年轻人刚刚组建家庭,经济基础较差,需要通过外出打工来巩固家庭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年轻人有着比其他群体更具优势的打工资本(如知识、体力、健康、适应能力等) ,而且父辈尚有精力帮忙照料孩子。在三类留守儿童中,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小学 1~3年级留守儿童在同类型中的占比,母亲外出最多,占22.44%,完全外出次之,占16.27%,父亲外出最少,只占13.88%;小学4~6年级同样是母亲外出最多,占55.11%,父亲外出次之,占53.54%,完全外出最少,仅占46.62%,母亲外出的低龄留守儿童需引起重点关注(见表1)。

4.三分之一农村留守儿童跟祖父母居住,22.62%同兄弟姐妹居住

调查显示,在各种类型的留守儿童中,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达33.53%,同母亲居住的比例达27.12%,同兄弟姐妹居住的达22. 62%,同爸爸居住的占14.26%,还有2.47%的留守儿童同其他亲属同住。在完全留守儿童中,有43.91%同祖父母一起居住,21.36%同兄弟姐妹一起居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完全留守儿童还是总体留守儿童,都有五分之一强的农村留守儿童没有跟成年人一起居住,处于监护缺失的状态,这一状况尤其应引起各方关注。

(二)在生长发育关键期,非留守儿童身体发育状况优于留守儿童

1.在生长发育关键期,非留守儿童的身高、体重状况优于留守儿童

从身高来看,非留守男生的平均身高比留守男生高 1.37厘米。具体来看,在小学阶段,非留守男生平均比留守男生高1厘米左右;初中阶段尤其是八、九年级,两者相差 2~3厘米。就女生而言,非留守儿童比留守儿童高1.10厘米,三、四和八、九年级相差较为明显,尤其是九年级,差出2.60厘米。从体重来看,非留守男生的平均体重比留守男生多1.12kg,在三、四和八、九年级相差最为明显,而女生并没有明显差异。从总体均值来看,留守女生的体重比非留守女生多0.15kg(见表2) 。可见,在儿童生长发育关键期(三、四和八、九年级),非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优于留守儿童,尤其是在身高方面。这可能是由于在身体发育关键期,父母的陪护能让他们的生活获得更好的照料,尤其是在营养水平方面,从而使身体获得较好的发育。

2.非留守儿童的营养水平高于留守儿童

有65.25%的非留守儿童每天或经常能吃到肉,高于留守儿童3.77个百分点。父母的外出,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在提高了家庭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儿童的营养水平。究其原因,第一,可能是由于儿童的监护人多为祖辈,较之年轻的父母,他们奉行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只关注“吃饱”,忽视“吃好”,不注重儿童营养水平的提高,即使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不会用在提高孩子的营养方面;第二,家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家中大小琐事需祖辈照料,而他们精力有限,故难以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相反,在家的年轻父母有着较为开放的生活理念,比较注重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照料孩子,因而非留守儿童的营养水平高于留守儿童;第三,留守儿童中有五分之一是兄弟姐妹同住的,缺少成人的生活照料和监管,一日三餐质量无从保障,这也可能导致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不佳。

3.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略差

非留守儿童的营养水平高于留守儿童,身体发育情况优于留守儿童,但这一定会导致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吗? 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健康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二者在半年来生病次数上没有明显差异(χ2(4)= 7.651,p=0.105>0.05),而在生病多久康复上有显著差异(χ2(4)= 22.406,p=0.000<0.05),留守儿童反而更容易康复。这有别于学界或是社会大众的主观印象: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更差。进一步分析发现,与非留守儿童以及其他两类留守儿童相比,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生病康复需要更长时间:其中两周左右康复的占比8.08%,比留守儿童的平均占比(5.58%)高2.5个百分点,得慢性病的比例为3.06%,比留守儿童平均占比(1.62%)高1.44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尽管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健康方面没有太大差异,但孩子一旦生病,仍然需要母亲的照料,母亲温暖的心灵关怀和细心的生活照料有助于孩子尽早康复,反之,孩子的康复需要更长时间,甚至容易患慢性病。当前,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低年级化趋势较为明显,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更需引起重视。这也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如潘璐、叶敬忠在研究中指出,x年菲律宾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整体健康状况好于非留守儿童,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生理与心理健康方面遇到的困难较多、表现较差[4]。陈在余运用x、x和x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母亲不在家对留守儿童健康的负向影响较为显著,而且这一影响在不同收入水平家庭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6~18岁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母亲在家对子女的照料之于青少年健康较为重要,无论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学龄儿童均需要母亲照料。[5]

留守儿童的营养水平和身体发育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这的确需要引起社会、家长的关注,漠视、任由其发展可能会使留守儿童的情况愈发不好。但我们不能为此将留守儿童问题扩大化,毕竟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还未受到影响。我们应本着理性分析、着力解决的原则,来认识和化解留守儿童问题,将留守儿童问题扩大化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三)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值得关注

1.不同类型的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赖具有一致性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以及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赖程度具有一致性,他们都最想在生病或取得好成绩时告诉父母或给父母打电话。这说明无论留守儿童抑或非留守儿童都有亲情需求,对父母都存在情感依赖,希望父母陪伴走过困境、共享喜悦。然而,父母缺席于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会造成他们亲情缺失,影响亲情需要的满足,至于是否会影响儿童的情感发展,是否会影响亲子关系和儿童社会交往,还需作进一步的跟踪研究。

2.母亲外出留守儿童,尤其是母亲外出的低龄留守儿童社会交往较差

总体而言,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与同学相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χ2(2)= 0.670,p=0.715>0.05),3/4的学生和班里大部分同学关系很好。然而,从留守儿童内部来看,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同学关系不如父亲外出留守儿童和完全留守儿童,在“只和几个同学好”的选项上,前者占29.33%,后两者分别只占23.79%和23.23%。可见母亲对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较大影响,母亲的缺位容易造成孩子不善于与同学交往。而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同学关系弱于完全留守儿童,这可能与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低年级化趋势更为明显有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中,其年级越小,与同学相处越不好,母亲外出对其社会交往的影响越大,在“只和几个同学好”选项上,小学低年级(1~3年级)比初中( 7~9年级)高9.42个百分点,因此要着重关注农村地区母亲外出务工的低龄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见图1)。

3.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分化较为明显,有较大比例缺乏成长自信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自我效能感方面没有显著差异(χ2(2)=0.614,p=0.736>0.05),遇到没有完全把握的事情,近80%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会选择接受,并尽力做到最好,但均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对比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发现,8.43% 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会选择“逃避,不去干”,比其他类型的留守儿童平均高2.14个百分点,父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平均占比最低,为5.72%。可见,母亲的陪伴能给孩子以成长的勇气,使其敢于面对生活的挑战,有较强的自信;反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的缺席会影响他们的成长自信。

在问到学生觉得自己做事的能力和效果时,母亲外出留守儿童表现出较大的分化。和其他类型的儿童相比,他们认为自己做事水平和其他人差不多的占比较低,而认为自己做事更好抑或更差的比例最高,分别高出留守儿童平均占比3.18和3.64个百分点(见图2)。这反映出母亲外出留守儿童或自我效能感较强或自我效能感较弱,即在该群体中一部分儿童较为自信,另一部分儿童则较为自卑。可见,与其他类型的儿童相比,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群体的自我效能感分化更为明显。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周宗奎等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6]但他并没有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差异。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还需作深入跟踪研究。

(四)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差异不大,母亲外出留守儿童学习问题值得关注

1.非留守儿童在教育监管方面优于留守儿童

在自我学习监管方面,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并没有明显差异(χ2(3)=1.502,p=0.682>0.05),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χ2(6)=3.682,p=0.720>0.05)。近70%的学生都能自己主动或和家长商量着安排自己的学习。在他人对学生学习监管方面,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有显著差异(χ2(5)=29.602,p=0.000<0.05)。54.52% 的非留守儿童由父母督促学习,其中母亲所占比例比父亲高9.38个百分点;28.48%的完全留守儿童由祖父母督促学习,30.22%无人督促;父亲外出留守儿童主要由母亲督促;而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或无人督促,或主要由母亲来督促,但由于母亲外出,事实上并不能对孩子的学习形成及时监管。值得注意的是,除完全留守儿童外,其余儿童的学习由母亲监督的比例都较大。可见,无论是留守儿童抑或非留守儿童,母亲是孩子学习的主要监管者,若母亲外出打工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基本无显著差异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显著差异(t=-2.654,p =0.008<0.05),留守儿童的兴趣得分(3.81)高于非留守儿童(3.75);而在数学和英语学习方面,二者的兴趣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这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对自身学习成绩的认识上也没有显著差异。[7]从留守儿童内部来看,父亲外出留守儿童的语文、数学、外语的学习兴趣得分高于完全留守儿童和母亲外出留守儿童。这可能从侧面反映出,母亲对孩子的学习监管和引导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3.在学习关键期,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较差

总体来看,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没有太大差异。而从留守儿童内部分析,母亲外出留守儿童比其他类型留守儿童成绩差,尤其是在五、六、九年级(小升初、初升高的学习关键期),其语文、数学、外语总分比其他类型留守儿童平均低15分左右(见图3)。儿童学业成绩与其学习管理、学习兴趣存在一定关系。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或由母亲远程督促或无人督促,但由于母亲外出打工,儿童的学习事实上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而家长的疏于管理和引导,使其难以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这也在叶敬忠教授的研究中得到了印证。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对比差别不大,但少数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后缺少学习辅导与监督而出现了成绩的下降。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态度变得散漫,出现了迟到、逃课、不交作业等不良现象[8]。雷万鹏教授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成绩差异主要是组内差异,而不是组间差异,即主要是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而不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成绩之间的差异,这都与本研究存在一致性。[9]此外,从时间维度上对不同类型儿童的学业成绩进行跟踪对比,将更有意义。

二、农场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判断

(一)农村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而是“弱势儿童”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而形成的留守状态使其存在着父母监护缺位、亲情缺失等方面的弱势。这些弱势容易催化或加重儿童身上处于萌芽阶段的问题,但是否会恶化到妨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使其成为“问题儿童”,还受到父母外出后教养方式、生活环境、个人特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营养水平等方面弱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期,但这还并未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此外,他们在教育监管方面也处于缺位状态,这是由于父亲或母亲的外出、无法陪伴成长而直接导致的“弱势”。从研究结论来看,这些弱势并未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情感依赖、社会交往和自我效能感等心理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在学习方面也无显著差异,相反留守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还略高于非留守儿童,可见留守儿童并非“问题儿童”。但儿童心理的变化具有隐蔽性、持续性和滞后性,学习方面也应进行父母外出前后的成绩对比和外出期间成绩的变化跟踪,因而对这两方面进行持续关注和追踪研究将更具说服力,也更有意义。可见,留守儿童是某些方面存在弱势的“弱势儿童”,而这些弱势并未恶化成或导致严重问题。

但为什么关于“问题儿童”的论调会在社会和学界形成扩大化趋势呢?首先,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监护,而其他监护人又监护不力,出现问题的风险和可能性更大,这是“问题儿童”趋势扩大化存在的基础。其次,当前一些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由于信度和效度不高,形成了非科学的判断,导致了错误的舆论导向。具体表现为:第一,研究方法问题。很多留守儿童研究属于个案研究。诚然,个案研究有助于深入走进研究对象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其发展历程,但以个案特征来揭示留守儿童的群体特征,未免以偏概全;第二,内部效度问题。很多研究缺乏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以及留守儿童内部的对比分析,没有分清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共性与差异;第三,外部效度问题。有些研究取样较少,其研究结论难以推广。[9]再次,媒体的大肆宣传。由于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较大,一旦出现问题,媒体就会大肆宣传,这是留守儿童问题扩大化传播的媒介原因。我们发现,媒体报道的多为安全问题,这也是父母缺席最容易造成的问题。但大肆宣传容易让社会将这种“问题化”扩大到儿童的学习、心理、行为表现等方面,从而对留守儿童形成“问题儿童”的主观印象。政府、社会和学界需转变对留守儿童的认识,由“问题儿童”向“弱势儿童”转向,理性对待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这样才有助于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开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分化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以及问题的严重性是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内部存在分化。具体表现为:第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呈现出低年级化趋势,而低年段是儿童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形成的奠基时期,应加强对低年级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第二,与其他类型儿童相比,母亲外出留守儿童在健康状况、同学关系、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等方面更为薄弱,值得关注;第三,在儿童生长发育关键期,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弱于非留守儿童;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学习关键期,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比其他类型的留守儿童更差。因此,应重点关注低年级留守儿童、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以及处于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群体。鉴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内部分化,应避免对留守儿童问题一概而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路径选择

对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科学判断,有助于社会各界理性面对留守儿童问题,关注重点群体,着眼关键方面,明确责任主体,扎实而有效地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一)协同主体,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家庭、学校、社区是儿童成长的三大场所。在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家庭结构持续变动的背景下,家庭这一场所已难以全面担任子女监护、教育与亲情的角色。但我们又有多大的理由让孩子———祖国的未来,成为不完全城镇化的代价承受者呢?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人们对学校和社会给予了更高与更多的期望,希望它们来担负一部分“留守家庭”无法胜任的责任。但这种责任转移并不能自动化地实现,它既需要学校和社区认同这种责任担负的合理性,又需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为此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宣传号召、组织协调、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等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2020 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在“政府主导,责任共担”的原则下,政府引导并支持学校和社区两大阵地的行动,形成合力,聚焦目标,以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综合各地方的有效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政府关注留守儿童现象,建设好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系统,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动态监测;进一步抓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出资建立校内留守儿童之家,扎实实施营养餐工程;同时为留守儿童搭建亲情电话、网络视频等与家长沟通的平台。第二,学校关心留守儿童成长,教师兼任代理家长,监管学习,照顾生活,沟通心理,交流思想,深化情感;同时开展系列成长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儿童的归属感,促进其人格健康形成。第三,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发展,建立家长学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结对帮扶,让农村有责任心的妇女担任爱心妈妈;在小区设立“心语小屋”,与孩子交流,听孩子倾诉,慰籍孩子心灵;举办各类活动,组建社团俱乐部等。[10]201-244此外,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开展综合扶助留守儿童的项目工作。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关爱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聚焦核心,关注留守儿童重点群体与关键方面

在调研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方能提高活动实效。第一,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营养水平有显著差异,政府和学校应进一步搞好营养餐工程,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生活质量,促进其身体正常发育,避免错过儿童身体发育的关键期。第二,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最大的特点是缺少有效的监护,这也是留守儿童安全、生活、学习等方面产生问题的根源。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做好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统计与配备工作,保证每一位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都有监护人,避免儿童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以使留守儿童得到尽量全面、有效的监护,降低留守儿童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农村留守儿童内部存在分化,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低龄留守儿童以及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儿童需要更多的关注与关爱,对他们可实行倾斜性政策。比如,在留守儿童结对帮扶中优先为他们安排“代理家长”;优先考虑他们的寄宿需求;在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中,对其生活、心理和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关注和支持。[9]具体来看,由于母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较多方面存在弱势,可采取“代理妈妈制”给予他们周到的生活照料、温暖的心理交流和有效的学习监管,减少因重要他人———母亲的缺席而造成的成长困境。同时,低龄留守儿童需引起社会各界重视,他们自理能力较差、生活学习习惯尚处形成阶段、与父母的感情处于培养阶段,如不及时予以引导和呵护,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行为方式、消极的心理情感、淡漠的交往模式,而这将影响孩子一生。为此,要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指导低龄留守儿童监护人科学地引导孩子行为和品德的发展。此外,处于身体发育或学习关键期的留守儿童,心理较为脆弱,情绪容易波动,学校和监护人需格外关注,多加交流,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 着眼根本,呼唤母亲回归与城市接纳

无论政府、学校和社会做多少工作,都不能代替父母的监护、教育和亲情角色。降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外出率或倡导城市接纳留守儿童,减少他们与父母的分离,以使更多的孩子在父母的陪护下成长,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之策。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向城性转移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同时,在现代化过程中,乡村社会不断被边缘化,乡村文化出现虚化、空心化问题,追求经济富余已成为乡村社会的唯一目标,不少农村人外出务工以求家庭脱贫致富。然而,孩子却成为城镇化不彻底和家庭追求经济目标的代价承受者,这违背了社会和家长的初衷———让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呼吁家长在追求家庭脱贫或经济富裕的同时,保存一份人文关怀,尽量降低母亲的外出率,这之于孩子的温暖成长有重要意义。范先佐教授在调查中问及留守儿童“如果父母有一个要外出打工,你希望谁在身边时”,有80%的留守儿童回答是母亲。[10]降低母亲外出比例,让母亲陪护孩子成长,对于留守儿童尤其是低龄留守儿童意义重大,同时也是解决母亲外出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路径。

农民工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城市发展,为使留守儿童成长能有父母陪伴,城市也需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在城市资源可承受范围内,完整地接纳农民工及其家庭。这就需要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着力关注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赋予农民工与市民均等的社会权利和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在于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解决附着在户籍制度身上的条件限制,破解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如此,留守儿童与父母共同生活于城市的梦想才能达成。总之,社会各方有责任解决弱势儿童为我国不完全城镇化买单的现状,这既是教育公平更是社会公平的意旨所在。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篇2

活动参加者:黄波

活动时间:20XX年3月29号-5月31号

活动地点:息烽县

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产生了一批特殊群体,即“留守儿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状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状况

县统计局采取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全县14个镇共抽取42个村民小组,调查时点为20XX年3月20日。汇总结果显示: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630人,劳动力4966人。20XX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33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人,减少2.12%。据此推算,20XX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为134779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26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23121人,占留守儿童的68.4%,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0596人,占留守儿童的25.5%,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38人,占留守儿童的5%,独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儿童的1.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状况令人堪忧。14个乡镇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教育帮忙不够。调查中发现,83%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3%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习,仅有10%的监护人和老师联系。从而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时好时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构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郁闷、敏感、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潜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4、政府、社会关注不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决定,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构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教育、民政、关工委、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必须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构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资料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期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期望给下一代成长带给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取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潜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构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原因。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忙与疏导,需要透过教师、透过群众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构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资料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二、对策和推荐

1、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构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职责。一是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构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二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新闻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引起全社会重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宣传部和精神礼貌办要加大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强化监管职责;教育部门要构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在向留守儿童开展献爱心及“一对一

”帮扶、“手拉手”活动的基础上,透过创办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代养人家长学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五是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村委会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个性关注,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个性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群众活动,培养他们的群众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资料能够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则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持续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一次。在沟通资料上,不能只谈生活,就应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状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能够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十分有帮忙。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持续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办法,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3、从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带给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带给住宿便利。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构成合力。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状况,以便及时帮忙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带给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忙他们知法、守法。有条件的学校还能够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老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忙他们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篇3

前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经商或打工,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出现的新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农民群众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国家以及全社会的关心和关注。xx大学xx学院20xx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在xx省xx县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期间社会实践团队对xx县xx镇的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其教育、关爱和管理等状况等进行了全面调查。期间,我们走访了村间集市、家庭,应对面的接触了留守儿童的心灵。结合此次调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构成此份调查报告并提出了相应的推荐与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近年来,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代为监护和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主角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法定监护人的主角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缺乏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可见,出此刻农村留守儿童

身上的问题有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案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达5800多万的群体的问题了,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农村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业、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都是农村的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新农村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xxx县xxx镇基本状况概述

xx镇位于xxx县东北部,地处江苏省xx县、xx市、xx县两省三县交界处。xx镇地貌良好,平原广袤,全镇东西15公里,南北6公里,总面积82.5平方公里,7.5万亩耕地,10个行政村,4.8万人口。xx镇位于xx县城北,距县城10公里,面积114.7平方公里,人口3.2万。两县产业均以以农业为主。

三、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的农村留守儿童样本为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2~6年级,初中1~2年级的在校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7~15岁之间。为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减少性别差异,男女学生的性别比例是1:1。

(二)、方法

对调查对象的选取,我们采用了到家庭随机走访、街头集市偶遇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36名农村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对选定的调查对象,我们采取了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一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直接访谈和问卷调查。

四、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亲情缺失严重,渴望父母关爱,心理发展异常

由于亲情缺失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忙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缺失母爱会使孩子心理缺乏稳定感,将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异或障碍;父亲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缺失父爱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易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不良。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亲情的缺失使他们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父母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长时间下来,无助感、失落感逐渐构成,严重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父母外出打工半年回家一次的比例占60%,一年回家一次的比例占40%,农村留守儿童几乎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和自己的父母见上一面,而且相处的时间也很短暂。尽管外出务工的父母会打电话给孩子,但每次打电话的资料多是问问家里的状况,

有事情相互通告一下。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十分渴望父母的关爱,渴望父母能陪在自己的身边,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访谈和调查中有65%的留守儿童反映因父母不在家常常而感到没有安全感、寂寞、孤独无助。

同时,这部分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一些心理障碍,如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触、交谈,刻意回避我们的问题,时常还表现出烦躁等。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健康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儿童,88%的留守儿童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会选取独处或者生闷气,仅12%的儿童会选取去找老师或者朋友倾诉,亲情的严重缺失使他们慢慢变得沉默寡言,没有了笑声。他们渴望完美的未来,却又常觉孤独;他们愿意去开怀大笑,却感觉无人陪伴;他们梦中呼喊着父母,醒来却发现仍是独自一人。

(二)、隔代监护,家庭教育缺失,生活习惯欠佳

家庭教育是儿童理解教育的开端,对儿童身心健康发的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

整个人生教育最基储最重要的一环。我国是一个有着优良家庭教育传统的国家,一向把家庭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个性是在教育已全面向纵深发展的这天,放弃了家庭教育,就几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赢得了家庭教育,就赢得了孩子辉煌的未来。从调查状况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维持家庭生活,79%的儿童由祖父、祖母或者外祖父、外祖母代为监护和教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隔代监护。但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潜力监护孩子,有的还要同时照看几个孙辈,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仅满足于让他们吃饱、穿暖,缺少精神、道德上以及日常习惯和行为的教育引导以及管教约束,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也明显的发现由于缺少父母关爱以及有效监管,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普遍欠佳,他们不讲究个人卫生,身着脏衣服,甚至不洗手就拿东西吃,早上不洗漱就吃饭,晚上不洗漱就睡觉,这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三)、学习成绩不佳,不当行为时有出现

根据调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中,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介入较少,对儿童在学校状况如何、学习状况如何、学习资料是什么、作业是否完成、学习是否认真、考试状况如何等几乎不知或很少过问。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无法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忙,这使得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成绩不佳。也有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不遵守学校校规校纪,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缺乏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貌,和别的同学打架的现象也有出现,甚至有个别出现抽烟、沉迷网络的状况,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五、推荐与对策

(一)家庭方面

家长要转变观念,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为孩子思考,多为孩子的前途思考,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能就地务工,尽量不要外出打工;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带给良好的亲情呵护和家庭教育。在外地务工且有条件的父母,能够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务工地理解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带给条件。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就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定期温馨对话,采取书信、电话等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经常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状况,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加强沟通与交流。学校要及时掌握学生父母外出务工状况和其家庭成员状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状况和临时监护人的基本状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班主任老师定期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适当进行家访,加强沟通与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状况,帮忙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物质上的困难,学习上的疑难。做他们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

2、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留守儿童参加文体活动。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时间十分宝贵,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用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各类活动中释放烦恼,获取快乐和自信,努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礼貌习惯,帮忙他们走出各种心理障碍,帮忙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3、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学校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业心理健康老师,开展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与他们进行及时的交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干预,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三)社会及各部门方面

1、加快本地经济发展,增加本地就业岗位。正是由于儿童父母外出打工,随之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政府应抓住可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和扶持本地经济,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增加就业机会,留住劳动力在本地工作,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让日益兴起的外出务工潮变成回乡就业潮。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和各部门的高度重视,首先,政府要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构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其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多承担一些监管职责与义务,让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照顾与关爱。同时,派出所、工商、文化等有关单位要协助管理,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垃圾对孩子的毒化。

3、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加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又一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普遍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学,条件也很差,各项制度也不健全。这一状况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状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得到发挥。所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

六、结束语

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xxxx学院20xx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在安徽省xx县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是我们将继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心理健康等问题献计献策。同时,我们真心的期望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氛围,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祖国的未来,为这一特殊群体建造一条共同关爱、共同呵护的桥梁,让留守儿童的头顶早日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让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更加和谐。

扩展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理解。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从心。以上状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构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篇4

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县人口计生局从4月下旬以来,抽调了20名计生工作人员进学校、进村组、进农户,下发调查问卷1024份,对全县19个镇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全面调查。

一、总体现状

全县19个镇6-16周岁的学龄儿童27228人(男生14810人,女生12418人),其中城区10347人,农村16881人,13人辍学,共有留守儿童7560人,占同龄儿童27.8%。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3115名,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4396名,孤儿49人。

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流动人口外出打工的群体性,多数镇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在不包括城区留守儿童的情况下,全县农村留守儿童6983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2783人,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4157人,孤儿43人,占同龄儿童的41.4%、16.5%、24.6%、0.25%。回龙、永乐、木王、达仁4个镇留守儿童占同龄儿童在20%以下。6个镇的留守儿童占同龄儿童50%以上,铁厂、西口、大坪3个镇分别高达69.1%、68.4%、67.2%。

全县6758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工作主要由学校和祖(外祖)父母承担。据调查,3844人属寄宿学校,2167人由祖(外祖)父母抚养或看管,458人由亲戚朋友照顾,11人由社会福利机构或代理家长监护,分别占56.9%、32.1%、6.8%、0.2%。43名农村留守儿童属无人监护。

留守儿童已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关爱。一是全县92.7%中小学校已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花名册,43.7%的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室,57.8%的学校配备了兼职留守儿童心理疏导老师,重点记录留守儿童父母的联系地址和电话。二是少数镇已探索建立了“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推进“代理家长制”,如庙沟镇五一村建立了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代理家长主要由班主任、任课老师及相关人员担任。“代理家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亲情的缺失,沟通了学校、社会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三是全县56.2%的留守儿童采取全日制的封闭寄宿教育,铁厂镇94.7%的留守儿童寄宿学校,杨泗镇81%的留守儿童寄宿学校,白塔中学探索留守儿童节假日封闭式管理。但由于覆盖面不广,社会干预力度不到位,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1、缺乏有效监护,学习成绩欠佳。据调查问卷反映,37.6%的留守儿童属独生子女户,71%的留守儿童随祖(外祖)父母生活,由于他们年龄大,对留守学生的学习辅导和监管力不从心,3.2%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比较优秀,60%左右的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调查显示,62.8%的监护人主要关心孩子的安全、身体、生活, 21.7%的监护人从不操心孩子学习,58.2%的监护人偶尔检查或从不检查孩子作业,63.3%的监护人很少主动与老师联系。

2、缺乏严格管教,行为习惯较差。由于平时溺爱多、管束少,不少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长辈;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从管理,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进出网吧、游戏室,调查显示,60%的监护人对待孩子旷课或逃学不与学校主动联系,65%的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表现为懒惰、不讲卫生、爱讲脏话、小偷小摸,早恋。据调查,85%的留守儿童对学习兴趣不浓,50%的留守儿童道德行为习惯较差,表现为经常课堂违纪、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经常撒谎欺骗老师或监护人,少数留守儿童有吸烟等不良行为。

3、缺乏亲情关爱,心理问题突出。调查显示,有77%的留守儿童父母半年至一年回来1次,6.6%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35.8%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容易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自信心不强。主要表现在性格内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23.4%的留守儿童不担心父母在外安全,31.5%的留守儿童经常与同学或监护人发生争执或矛盾, 18.5%的留守儿童发生矛盾时会采取一些不恰当行为发泄,甚至危害社会。

4、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监护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转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某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某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三、原因分析

1、家庭情感教育的缺失。从教育子女的角度看,家庭、学校、社会对子女的教育缺一不可,子女缺少了家庭教育,所接受的实际上是一个残缺的教育。调查显示,83.8%的父母都在半年以上才能回家一次。正因为如此,父母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关注不够或者根本无法关注,较少与子女进行内心交流、沟通,致使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相比,更容易产生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 54.6%的留守儿童发生矛盾了会憋在心里,27.7%的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不会求助老师和监护人帮助,26%的留守儿童认为社会很少关心他们,少数留守儿童成了“问题学生”。

2、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71%。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61.6%的监护人文化程度为小学以下和文盲,87.4%的监护人闲暇时看电视、打牌、到处闲逛闲聊,14.3%的监护人从不与孩子交流,46.4%的监护人在孩子犯错误时会采取体罚、训斥或置之不理。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精力不够,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的约占留守儿童的20.5%,由于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习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

3、学校教育功能的制约。我县不少学校在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方面已经做了一from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end#些有效的探索性的工作,但由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应试压力等制约,目前有些措施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学校,缺乏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不能正常开设心理课程,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法制教育,内容少、形式比较单一,39.5%的老师没有进行过留守儿童家访,11.8%的学校每年仅召开1次家长会;部分学校未能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团队活动、课外辅导、兴趣培养等方面,难以发挥对留守儿童的矫正、帮扶作用;在沟通联系上,时效性不够,在学校、教师与留守儿童家长之间,联系渠道不够畅通,不利于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

4、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一是全县关爱留守儿童的网络体系尚未形成。目前我县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的各类关爱活动,缺少明确的牵头部门和有效的工作机制,未能形成全面覆盖的网络体系,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社会资源的整合不够。由于宣传引导不足,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重视、支持、参与的程度不够。三是学校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在农村集镇学校周围,仍有一些网吧、游戏室,进入的有不少的是留守儿童,极易产生负面作用。

四、几点建议

关爱留守儿童,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应该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心,方方面面协同配合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现结合我县各地已经开展的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家庭方面

1、慎重选择。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虑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2、定期联系。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况,一方面通过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向老师和监护人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3、寻找“代理”。倡导和完善“代理家长”制,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需要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而祖父母又没有能力照看孩子的,父母可在亲戚朋友中为孩子寻找“代理家长”。“代理家长”既可以辅导孩子学习,又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学校方面

1、要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全县各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及时将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创造条件。

2、要强化帮扶工作。在中小学校普遍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要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要强化有机渗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强化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训练,组织留守儿童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让留守儿童在体验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4、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创设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交流,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问题,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5、要强化家长学校功能。要充分利用各学校建立的家长学校平台,不断创新家长学校机制。要通过培训班、座谈会形式,对留守儿童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让他们了解孩子的各种情况,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农忙等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举办“留守儿童”家长会,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培训工作等,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更新家教观念、学习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方法,共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三)政府方面

某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各类报告

1、引进项目,增加本地就业岗位。政府应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草根”经济,促进企业在本县上项目,使农民工能够就近工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增加就业机会,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2、加强整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建立完善留守儿童保护管理制度,政府应加大校园周边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场所的整治力度,常抓“扫黄打非”工作,整治向学生兜售有害卡通画册、淫秽书刊等不法行为。派出所定期于学生下晚自习后在校园周边巡逻,发现情况及时制止和处理。

3、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解决留守学生教育行之有效的办法。要让留守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适当扩大寄宿制宿舍、食堂建设和师资力量的配备。力争通过几年的逐步投入,逐步实现所有双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都能寄宿,使留守儿童有一个真正的“暂时的家”。

4、各方参与,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齐抓共管。要健全完善全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妇联、团委、关工委,教体、卫生、公安、民政、财政、文广、农业、司法、人口计生等部门单位的职责,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统一管理和领导,保证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到位。

5、落实留守学生管理的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的领导,要建立组织、刚化措施,扎实开展留守儿童工作。要充分发挥村(居)基层组织作用,建立村组干部对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制,建立村家教咨询站、家教服务站。要建立特困生资助制度,多方筹集资金,建立贫困学生基金会,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把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活动有地”的工作目标,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篇5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当地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一、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